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中医痹证-ppt课件.ppt
2020/10/1
• 二【病因病机】 •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
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
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 腑。
2020/10/1
• (一)、病因 • 1.外因 • (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
2020/10/1
• (3)着痹 •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
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 闭阻气血。 •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 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盛; • 2.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
痛痹,属寒邪盛;
2020/10/1
• 3.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 属湿邪盛;
• 4.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 热痹,属热邪盛。
• 5.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 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 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2020/10/1
、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 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揍经络,滞留于关 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 痹、着痹之别。 •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 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 化热。
2020/10/1
•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 感风湿热邪,袭于肌揍,壅于经络,痹阻 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2020/10/1
• 2.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 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 阴凝散”;
•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 湿,才心足无顽麻”。
• 治热宜清热通络
•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 血是常用之法。
2020/10/1
• 若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 •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
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 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 随证加减。
2020/10/1
• 2.风湿热痹
•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 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 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 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 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 腻,脉滑数或浮数。
•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 大指导意义。 2020/10/1
• (三)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 • 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反应性关节炎 • 肌纤维炎 • 强直性脊柱炎 • 痛风 • 骨关节炎
痹证
2020/10/1
• 一[概述]
• (一)概念
•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
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 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 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 于脏。
2020/10/1
• (一)文献论述
• 2.内因 • (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
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 ,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020/10/1
•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 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揍理 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 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 ,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 证发生有关。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 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 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 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 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020/10/1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 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SLE,RA 女性 AS男性; OA老年人
2020/10/1
• (2)痛痹 • 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寒邪兼夹
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 痛势较剧,部位固定--寒为阴邪,其
性凝滞 • 遇寒则痛甚--血益凝涩 • 得热则痛缓--气血较为流畅 • 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寒为阴邪 •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寒邪侵
袭
2020/10/1
2020/10/1
• 常用药: • 慧芭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 •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 • 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 • 当归、川芍养血活血通脉。
•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藓、木通以利水通 络;
• 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希签草以祛
2020/10/1
• 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 前子以利水祛湿;
2020/10/1
• 3 痰瘀痹阻证 •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
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 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 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 多。
•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 《素问·痹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指出:“风、寒、湿三气杂 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 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 ,《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 《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 2020/10/1
•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 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
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 常用药: •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2020/10/1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 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 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 寒,通脉止痛。
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2020/10/1
•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 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 、牛芬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 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 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2020/10/1
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人骨节,而 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 筋脉拘急抽挛,人夜尤甚,壮热烦渴,舌 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 病位: • 1、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 2、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 3、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
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2020/10/1
预后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尚好, 晚期关节变形,强直,肌肉瘦削,生活不 能自理。
2020/10/1
三【诊查要点】
2020/10/1
• (二)、病证鉴别
•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肉经 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 1)疼痛:
•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
•
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 2)肢体的活动障碍:
2020/10/1
• 痿证是无力运动,
•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 3)肌肉萎缩
2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 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黏占蛋白、 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 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 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2020/10/1
• 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 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人心。
•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 • 1.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
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 常用药: •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
肌通络止痛; • 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
和营卫。
2020/10/1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 杜仲、桑寄生、淫羊蕾、巴戟天、续断 等补肾壮骨;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 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 减。
• (三)、证治分类 • 1.风寒湿痹 • (1)行痹 •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
涉及肢体多个关节--风邪兼夹寒湿,留 滞经脉,闭阻气血 • 疼痛呈游走性--风邪偏盛 • 初起有恶风、发热--外邪束表,营卫失 和 •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邪气外侵
2020/10/1
•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 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用,适用
• 1. 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 揍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 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 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 、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外邪 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 有寒热转化。
• 2.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 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 痹。阳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 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 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 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 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 4)病机: • 痹症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 痿症为五脏精血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