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一、内容分析法的一般内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实质是对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为对显现的内容进行客观与系统描述。
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二、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在内容分析中,一个严谨的研究设计要有效的将其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即从研究问题出发,寻找可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建构获得结论。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选择样本
即到底哪些内容最终能成为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时间段是什么。
抽样的单元需要大于或等于分析单元,即分析单元大致上是被包含于抽样单元内的。
分析单元永远不可能大于抽样单元。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之后在进行编码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仅关注这一分析单元,还需要对该分析单元的上下文进行审读。
在样例中,抽样单元是完整的文章。
在内容分析中,若每一份“内容”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量是相等的时候,研究者可以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
但在大多数时候,由于内容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繁多,“所有文本(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致相等”是一个难以符合的条件。
研究者提供了四种可用的方式:
1、变化概率抽样,即选取那些对研究问题而言更重要、更具影响力、包含更多有效信息的内容。
2、整群抽样,即在确定样本的过程中,内容分析人员可以将一系列分析单
元作为一个群,不加遗漏地全部纳入样本。
3、滚雪球方式,这是一种叠加的抽样方式,即确定了最初的样本之后,再通过这一样本提供线索,寻找更多的样本。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通过学术文章的引文,对同类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搜索确定。
4、相关性抽样。
例如,“谷歌”、“百度”,采用关键词的方法搜索内容。
(三)确定分析单元
(四)根据研究问题确定数据的类别并进行编码
(五)对编码进行信度检验
(六)将通过编码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总结与概括这类对学科的总体发展与走向进行描述与总结是内容分析法最为常见的应用。
在这类应用中,分析单元大致为发表的学术文章、学术书籍、或相关领域的论文。
学者们对文章的作者、基金资助情况、研究主题、关键词、研究方法等要素进行编码,试图描述在一定时期之内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概况。
从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来看,这部分应用在内容分析法中所占的绝对数量最多。
从方法论的特征来看,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综述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首先,样本数量丰富,无需进行严格的抽样。
毫无疑问,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高校的博士论文数量巨大,且天然地具有合法性,能够代表这一学科的发展情况。
因此在进行此类研究时,抽样工作简单。
其次,在进行学科综述时所选择的样本相对收敛。
无论是发表的学术文章还是未发表的学科或会议论文,其风格相对统一、结构相对一致。
内容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保证了编码的准确性。
第三,公共管理的学科框架已经有了很好的建构,使得编码表的编写并非凭空而来,而有较强的学术认同。
例如,一篇探讨分析“公立医院改革”的文章,其主题即可以确定为“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公共卫生”,甚至“公共政策”。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在确定编码表时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二是随时观测编码的内部信度。
第二,这类领域综述型的研究如何获得创新。
事实上,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搜集了包括中英文在内的公开发表的十八篇类似主题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一
个简单的内容分析,发现其结论大体一致,主要认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存在着实证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单一滞后、缺乏问题意识等三大主要问题。
(二)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某一政策的变迁过程或整体情况进行探寻在这类研究中,样本为统一的政策文件(或类政策文件,如《人民日报》社论等);其编码单元可能为章节、段落、句子等。
在多数时期,这类内容分析法使用关键词进行编码,即通过对某一关键词出现频率的统计与比较,获得结论;在某些对体例限制严格的文本文件中,如政府工作报告,也可分析某一特定内容篇幅的相对大小,从而获得结论。
例如,两位学者利用我国各个省级政府的五年间的工作报告为样本,分析总结了省级政府绩效的自评估情况。
(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议程设置进行分析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议程设置是以大量公开的本文内容(言论、网络信息、媒体报道等)来加以呈现的,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议程设置进行研究属于公共管理与传播学的交叉领域。
四、内容分析法的局限
最后需要指出,内容分析法具有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内容分析的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被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了的东西。
任何事物,只有当他们被以某种形式(如文字、录音、图片等)记录下来之后,才可能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而对未被记录下的事务,内容分析便无从谈起。
这个局限要求研究者不要把内容分析当成唯一的工具来使用。
很多时候,内容分析可以与访谈相结合,如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
这种结合可以有效的弥补内容分析的这一局限。
第二,它无法帮助我们厘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内容分析法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分析方法。
因此,学者们同样需要将内容分析法配合其他方法共同使用,推动科学实证研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