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惟宁和原在后到音专的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田鹤、江定仙、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乐会):[笔记上:1920年觐文成立于,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4、雪庵:①早期抒情乐曲《踏雪寻梅》、《红豆词》、《枫桥夜泊》;②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写全部配乐和插曲;③抗战歌曲《出发》、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等抗战歌曲近100首,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不少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

④抗战后至社会主义时期:《新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幸福长》、《雷锋组歌》。

5、马思聪:曾留学法国,回国后与洪创办音乐院,任院长,并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

马思聪很早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分为①小提琴作品:a.1937-1938年创作《蒙组曲》,全曲三个乐章: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

b.1941年创作小提琴组曲《音诗》,作品以“粗狂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独树一帜,全曲以音乐为素材,共三乐章:述异;喇嘛寺院;剑舞。

这部作品,延续和深化了马思聪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基础的一贯作风。

C.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年创作,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以民间音乐为素材,“鸟惊喧”、“昭吾怨”、“贺新凉”,用西方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宏观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d. 《牧歌》1944年创作。

②马思聪的合唱作品《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大合唱》。

③声乐作品:《永生》等20首爱国歌曲。

马思聪作品大多用民歌曲调或带有民歌风格的曲调,旋律性强;曲式多用复合曲式创作上的小提琴化,重视发挥它的特点、技法。

6、谭小麟:1932年考入国立音专国乐组,随朱英学习琵琶,并从黄自兼学作曲。

后又留学美国。

作品①室乐作品:《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为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浪漫曲》、《木管三重奏》。

②声乐作品:艺术歌曲《鼓浪屿》、《正气歌》、《小路》。

③民乐合奏曲《湖上春光》、《子夜》。

谭小麟在留美回国之后,担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系主任,他以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认真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以及对困难学生的悉心忙着,赢得了同学们的衷心爱戴。

谭小麟与当时同在音专任教的德籍教授弗兰克尔,分别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两大新的作曲理论体系引进为音专理论作曲的教学容。

7、民众歌咏会:成立于1935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的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成的,组织者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良模,后来麦新、孟波等进步音乐工作者也成为该组织的骨干。

这个组织在1936年的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8、群众歌曲: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谱写出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与反抗的歌曲,体现革命的时代精神,具有人民大众战斗气派的歌曲。

二、论述题1、音乐在近代的发展与衍变。

音乐起始于清末明初,是由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又融合于当地俚歌小曲,而作润饰改变合奏,约在20世纪处形成。

开始注意流传在珠江三角洲,称“过场音乐”或“小曲”,流传到外地后才被称为“音乐”而成乐种专称。

早期音乐乐队与粤剧等戏曲乐队相同,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所谓“五架头”组成,称“硬弓组合”。

随着其兴盛和传播至各地,各种自娱性的音乐组织纷纷成立。

在在,于1919年创办了由粤侨工界协进会音乐部改组的“中华音乐会”,在其中乐、西乐两部中,有“粤乐组”,成员有江南造船厂首任华人总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造家司徒梦岩,在该会和精武体育会等开设小提琴班,从其学者有当时在的音乐名家吕文成和自重等,他们共同进行了将小提琴用于演奏音乐的实验。

吕文成并以钢丝琴弦与移高定弦的二胡置于两腿间夹奏而成清脆流利的“粤胡”,成为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而又辅以扬琴、琴,称“三架头”,也称“软弓组合”。

后来音乐又加入了洞箫、笛、椰胡和小提琴、萨克管、吉他、木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

以吕文成为代表的诸多音乐名家,自1920年以来,改编创作了大量音乐曲,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倒垂帘》、《连环扣》、《双声恨》、《娱乐升平》、《鸟投林》、《步步高》等名曲层出不穷。

它所录制的唱片占据了最多的数量,在和各地粤商经营的公司、酒楼、戏院等,几乎都有粤乐组作现场演奏,或播放唱片;甚至当时放映无声电影和加配乐的越剧演出时,也往往雇乐队现场演奏。

这样一种与都市娱乐生活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使音乐从编创乐曲到演奏与才、制作、出版、传播等,都越来越多地融合取自于西方和新音乐的因素,成为近代形成和盛行的最具活力的传统器乐乐种。

2、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①产生:康有为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开学校折》,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一定学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学校应设音乐课程的开端。

②发展: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人中的这些活动,为国学堂乐歌的发展做了准备。

在国,心工1903年编写第一首乐歌《体操》,在其母校南洋公学所设附属小学创设“唱歌课”,成为学堂乐歌真正的开端。

由于心工的首创和其后在长达24年里的不断开拓,更多的新学堂设置乐歌课程,学堂乐歌活动由此开始形成潮流。

③艺术特点:主要采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填配;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字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④代表人物:a.心工:中国第一位自己国家的新音乐教师,译辑《小学唱歌教授法》,编写创作180余首学堂乐歌,如《体操》、《赛船》、《竹马》、《铁匠》、《女子体操》等,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B.曾志忞: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将“音乐讲习会”改办“亚雅音乐会”,1908年在创办“贫儿院”。

对学堂乐歌的词曲编写与填配作了分析,率先提出应当建立“作歌学”和“作曲学”的主。

编写音乐专注《乐典教科书》1904、《音乐全书》、《音乐教育论》。

C.叔同:1905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暑假入佛,法号“弘一”;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组织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代表作《送别》、《春游》、《早秋》等。

⑤历史意义:a.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一种新的,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确立,为后面的革命歌曲发展开了先河。

b.乐歌是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介绍,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乐歌的发展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3、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贡献。

1901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

音乐教育贡献:①1902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办音乐学校,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将大学音乐研究会升格改组为“大学音乐学院”,后被定为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②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为我国当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

③在新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萧友梅编写了《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音乐概说》,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编写了《普通乐理》和《和声学纲要》,还有《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与《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一系列教本;还有他为“新学制”所编撰的包括乐理、唱歌、风琴、钢琴、小提琴等教科书,在当时都属这些方面首创的或较早的编著,被广泛采用为教材。

音乐创作:①爱国题材的歌曲,根据古诗词作曲的《卿云歌》,为纪念“五四”周年而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②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

③合唱作品创作: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齐唱歌曲《踏歌》,三部合唱曲《晚歌》和《柏树林回旋歌》等。

④器乐作品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哀悼进行曲》《夜曲》,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秋思》,管乐合奏《卿云歌》。

4、王光祈的音乐理论贡献。

王光祈于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①王光祈的音乐论著以介绍和论评西洋音乐为容,有《西洋音乐史纲要》、《德国人之音乐生活》、《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等,几乎涉及了西洋音乐从历史到当时状况和构成理论体系的一切方面;在他的一些不以音乐为主题的文章著作中,也常对西洋音乐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有所涉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