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pdf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pdf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重点语句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 “乎 ”相当于 “于 ”,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判断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也”表判断) 臣所好者道也。 ( “……者 …… 也 ”表判断)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2 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 4 段):文惠君 “得养生焉 ”,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 “呢 ”)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 “于 ”)
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 “呢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古今异义词
( 1)所见无非全牛
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
.
今义:只,不外乎 ( 2)依乎天理 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
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 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
“砉然 ”、 “騞然 ”的声音。所谓 “砉然 ”、 “騞然 ”,那是一种如 “破竹 ”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 的声音, 像是撕布裂帛, 又像是抽刀断水; 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
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
明艺术。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庄子所谓 “目无全牛 ”,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一个优秀的
“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 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
第一部分(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 (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
;.
.
圣。这一节句式整齐, 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 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 2~ 4 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砉然向然(向,通响)
技盖至此乎(盖,通盍)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
善刀而藏之(善,通缮)
一词多义
族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 然 砉然向然 / 因其固然 /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于耳的 “咣 ”“咣 ”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 “砉然 ”、“騞然 ”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
让人听出柔中带刚, 让人听出行云流水, 让人听出抑扬顿挫, 让人听出举重若轻。 难怪庄子
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
这当然是艺术, 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
今义:天然的道理 ( 3)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4)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 5)每至于族 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 6)吾见其难为 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 7)因其固然 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解牛 ”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所谓的
“君子远
庖厨 ”,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
有违于翩翩君子的 “仁爱 ”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 “仁义道德 ”的。然而,庖丁却将这样
.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 2、学习《庖丁解牛》 ,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
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 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
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
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 “内篇 ”、 “外篇 ”和 “杂篇 ”三个部分 ( “内篇 ”七篇 , “外篇 ”十五
篇,“杂篇 ”十一篇 )。一般认为 “内篇 ”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 “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
内容分析 理解主旨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 ,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 —— 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 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 “庖丁解牛 ”的故事, 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 处理 世事当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并持 “怵然为戒 ”的审慎、 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 “善 刀而藏之 ”)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 “游刃有余 ”,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理清结构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
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
尊为 “老庄哲学 ”,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
),汉族,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
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 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 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
想;“杂篇 ”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
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 《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
《齐物论》《逍遥游》 《大宗师》等。 字词汇总
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