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涵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参考模板)

路涵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参考模板)

路涵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目录1、目的 ........................................................ .. (2)2、编制依据 ........................................................ (2)3、适用范围 ........................................................ (2)4、填料来源及指标 ........................................................ (3)5、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 . (3)5.1、现场准备 ........................................................ (3)5.2、室内试验 ........................................................ (3)5.3、资源准备 ........................................................ (5)5.4、测量放线及沉降观测设备的准备 (6)5.5、施工工艺 ........................................................ (7)5.6、工艺要点 ........................................................ (8)5.7、工艺要求 ........................................................ . (10)5.8、质量标准 ........................................................ . (11)5.9、工艺流程图如下: (11)5.10、过渡段变形监测 (12)6、过渡段填筑施工注意事项: (12)1路隧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1、目的根据成渝公司路基专业工艺工法试验先行,首件认可制度,以及成渝客专(2010)16号文件要求,通过对现场每一道工序实施,验证工艺工法的合理性,反复试验,确定最适合的施工工艺工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工法,以保证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项目部所确立的质量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业主要求。

2、编制依据⑴、《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⑵、《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1、J1147-2011)⑶、成渝铁路客运专线过渡段设计通用图⑷、DK286+650隧道、路基设计图⑸、《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⑹、成渝铁路客运专线级配碎石填料要求。

3、适用范围已选定在DK286+650处路隧过渡段进行了基床表层以下施工。

通过工艺性试验确定合适的填料级配以及压实机械、松铺厚度和碾压工艺、填料最佳含水量的控制范围、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确定 24、填料来源及指标按照《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要求进行填料选择,碎石选用铜梁岚峰碎石场生产的0-31.5mm 的连续级配碎石,(掺配比例为:0-5mm:5-10mm:10-20mm:16-31.5mm=35%:25%:30%:10%)、水泥选用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的水泥)填筑。

过渡段级配碎石应满足的条件:超过10%。

5、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5.1、现场准备技术交底已完成,隧道明洞段、路基基底处理已完成,具备试验段施工条件。

5.2、室内试验由于路基过渡段及桥梁过渡段填筑根据规范要求需采用缓凝水泥,我部物资及相关部门人员近期通过市场调查核实了解,水泥生产厂家无此类水泥生产。

目前我部大部份涵洞及桥梁结构已施作完毕,3一、水泥凝结时间试验1.采用混凝组分葡萄糖酸钙掺配进行水泥凝结时间试验。

1.1试验依据:《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1.2材料配比:水泥:500 g,试验选用了拉法基P.O42.5水泥进行试验;缓凝组份选用葡萄糖酸钠,分子式:C6H11O7Na,形状:白色结晶粉末,极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约55%,无毒。

1.3用水量:先对水泥进行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采用统一用水量葡萄糖酸钠掺量分别为水泥的0.03%、0.05%、0.07%、0.09%.1.4掺入不同掺量缓凝组份试验结果如下:2.采用掺入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进行水泥凝结时间测定42.1试验依据:《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2.2材料配比:水泥:500 g,试验选用了拉法基P.O42.5水泥进行试验;2.3采用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进行掺配试验。

2.4掺入不同比例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试验结果如下:备注:以标准稠度用水量为基准,掺配标准稠度水泥量的百分X%减水剂。

通过试验证明在水泥中添加一定数量的葡萄糖酸钠或采用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后,对水泥凝结时间有阻滞作用,即推迟水泥的最初与最终凝固时间,使之满足过渡段级配碎石所用水泥初凝大于180min、终凝大于360min 的要求,从而更好控制过渡段填筑碾压质量到达规范设计要求。

5.3、资源准备(见下页)5表5.3.1: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表5.3.2:机械设备配备情况表5.3.3:投入试验测量仪器情况5.4、测量放线及沉降观测设备的准备测量放样及报验工作已完成,沉降观测板已准备就位。

65.5、施工工艺5.5.1外掺料选定及掺量:根据室内试验,现场选用掺配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以延长水泥凝结时间,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4%。

减水剂按配合比掺入水中,与水充分搅拌均匀,定量掺入级配碎石中。

5.5.2、级配碎石的生产:按照搅拌站试拌时确定的最佳组合方式生产。

搅拌产量150m3/h,装载机上料,4台汽车运输。

5.5.3、级配碎石的摊铺:级配碎石在搅拌站生产出来之后,采用汽车尽快运到现场摊铺,现场摊铺采用装载机进行粗平、人工配合,最后用平地机进行精平。

在阳光充足及大风天气时准备洒水设备,及时洒水以补充水分,松铺厚度按33cm控制。

5.5.4、级配碎石的碾压:采用静压1遍、弱振2遍、强振2遍、再静压1遍的顺序进行。

碾压时遵循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振压的原则,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静压时压路机行使速度控制在3-5Km/h,振压时压路机行使速度 75.5.5、检测:按《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1、J1147-2011)相关要求进行检测。

5. 6、工艺要点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工艺要点如下:5.6.1、填料拌合及运输:采用500型粒料拌合设备拌合,采用16T红岩双桥汽车运输至隧道过渡段处,运距500m。

5.6.2、填筑:计算每层过渡段的分层宽度,根据分层厚度及松铺系数确定每层用量。

5.6.3整平:摊铺前按设计要求先测放出过渡段路基坡脚线及线路中线桩,并在桩上用红油漆标示虚铺厚度,沿线路中线对称摊铺,标高大致推平。

摊铺时,路基面应做成向路基两侧4%的排水坡,以利排水。

85.6.4碾压夯实:填料的含水率在最佳含水范围内时碾压,若含水量超过时,晾晒至符合要求再碾压。

所有水泥级配碎石必须控制在4h内完成。

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先慢后快,先静压后震动压的操作程序进行。

具体碾压方式为:选用20t的压路机进行碾压,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宜平行于横向结构物壁面进行横向碾压。

距结构物2米范围内及横向结构物顶部填筑厚度小于1米范围内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碾压方式1遍静压、2遍弱压、2遍强振、1遍静压,路基碾压最大时速不超过2km/h,行与行的轮迹重叠0.4m,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5.6.5检测:以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压实系数K三项指标控制。

级配碎石水泥掺量,施工单位每过渡段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3处,允许偏差为试验配合比0-1.0%。

检测点布臵:施工单位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 3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1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1点;每填高约30cm抽样检验动态变形模量Evd 3点,其中1点必须靠近桥台或横向结构物边缘处;每填高约6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 2 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部1点。

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20%进行平行检验,但至少一次。

95.7、工艺要求路涵过渡段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有: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层厚控制;填料质量控制、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沉降观测、检验频率及数量。

①压实质量控制:过渡段填筑高度小于基床厚度时,基底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填筑高度大于基床厚度时,基底压实质量应达到地基系数K30≥60MPa/m的要求。

过渡段填料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②层厚控制:压路机碾压到的地方,每层压实厚度不得超过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

小型机具压实部位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15-20cm,在涵洞墙身的左中右两侧对称标出分层厚度及填层序号。

③填料平整及均匀性控制: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靠近结构物的地方人工配合进行局部处理,确保层厚及拌合料均匀。

④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非绿化区边坡压实采用夯实设备进行边坡压实,对于设计有绿化要求的坡面采用人工夯拍与种植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⑤过渡段外形尺寸及偏差控制:过渡段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频率如下:基床以下路堤顶面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按下表控制: 10过渡段填筑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5.8、质量标准⑴、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验收标准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各压实系数K三项指标控制。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标准5.9、工艺流程图如下:115.10、过渡段变形监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埋设沉降观测板。

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地基处理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确定轨道铺设时间,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可以说,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建设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