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2003年度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公明片)技术设计书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测绘分院二○○三年五月院长:年月日副院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审查:年月日校核:年月日编写:年月日1、任务概述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宝安分局,在2001年和2002年两个年度中对辖区进行了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使基础测绘成果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建设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市政工程建设的需要。
为了更好的保持地形图的现势性,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宝安分局测绘中队(以下简称中队)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测绘分院(以下简称我分院)承担公明片2003年度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任务,中队划定公明片区为273幅1:1000地形图,根据中队动态修测技术纲要的要求,2003年度动态修测工程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从2003年5月~2003年8月,第二周期从2003年9月~2003年12月。
我分院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中队提交成果验收。
2、测区概况测区概况:公明镇位于宝安区西北部,本次修测范围位于公明镇境内,测区的北面与东莞市相邻,东面与光明街道办事处相接,南面与石岩镇相接,西面与松岗镇和沙井镇相接。
测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形地势平坦,北部多为山地,地势比高较大,山塘、水系较多。
测区内有松白公路由南向北通过,各村有公路、大车路互通,交通便利。
在公明镇镇中心及干道两侧建筑物密集,工业厂区和乡村建筑等基本无规划,散乱分布于测区。
测区范围:以中队提供的“深圳市宝安区地形图测区划分图”所划定的1:1000图幅界线为准,具体详见“深圳市宝安区公明片测区1:1000数字化地形图分幅图”。
修测时间:本年度的修测工期从2003年5月~2003年12月,整个工程分为两个周期,每个周期划分二个阶段,我分院按阶段提交送检成果。
3、修测的一般要求3.1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本工程坐标系统采用深圳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3.2作业依据A、《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简称:《规范》)。
B、《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简称:《图式》)。
C、《深圳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深圳市规划国土局2000年10月制定);D、《深圳市1:1000地形图数据动态管理规定》(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2000年修订);E、《深圳市1:1000地形图数字化更新技术要求说明书》(深圳市规划国土局1999年修订);F、《基础信息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技术方案》(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中心 2000年修订);G、《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H、《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I、“深圳市宝安区2003年度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技术纲要”(2003年5月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宝安分局测绘中队);J、“深圳市宝安区2003年度数字化地形图动态跟踪修测质量监督及检查验收实施细则”(2003年5月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宝安分局测绘中队);K、本工程合同书。
L、本技术设计书。
4、已有成果资料4.1 测区内已有的数字化地形图由宝安分局测绘中队提供最新的1:1000数字化地形图273幅,修测工作是以这些数字化地形图作为底图进行修测。
4.2 测区内已有控制资料公明片测区有历年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布设的各等级控制网成果,由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宝安分局测绘中队提供。
5、控制测量公明片测区历年有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布设的各等级控制网成果,再加上2001年和2002年动态修测时由各测绘单位增补的各等级控制点,使测区的控制点密度,基本可以满足数字化地形图修测的需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修测工作不需另外布设等级控制点。
如果待修测地区,地形变化较大,而等级控制点又遭到严重破坏,确需加密时,应编制控制测量加密技术设计方案,并报宝安测绘中队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5.1 平面控制测量5.1.1 测量方法根据“深圳市宝安区2003年度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技术纲要”和《规范》的技术要求,如公明片测区确需加密等级控制点,我分院拟采用光电测距导线或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测量方法布设等级导线网。
加密点的点位布设、施测要求、精度指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密点必须有两个以上通视方向;b、布设加密控制点时,应尽量选择附近已有控制点作为重合点,并作检查,如果两者坐标值之差超过分米时,应及时向中队报告;c、采用光电测距导线时,线路长度、边长及边数应符合《规范》要求,线路超长时,应布设成结点网;d、尽可能将点位布设在不易破坏、易于保存和土质坚固的地方;5.1.2 控制点编号一、二级控制点的点号由等级代号、区镇代号和序号三部分组成。
其形式为ⅡAG034,Ⅱ为等级代号、AG为区镇代号、034为序号。
公明片控制点的编号公式如下所示:控制点等级(Ⅰ、Ⅱ)+区镇代号(AG)+序号(001、002……)等级控制点的序号从测区相应等级已有控制点的最大号起,向后连续编排,同一片测区不应出现重号。
5.1.3 控制点的埋设一、二级控制点采用混凝土标石作为标志,在水泥地的地方可采用嵌入¢16mm的螺栓作为控制点标志;标志的形式应符合《深圳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的规定。
标石面点号注记要清晰,且字头朝北,道路上的导线点点号标志以平行于道路。
标石面按下图刻制。
5.2 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级控制点的高程,平坦地区应按四等水准要求施测;丘陵地区、房顶上一、二级导线点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的边数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规定。
本测区的高程拟布设成四等水准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四等水准点利用一、二级导线点,不另埋石,编号利用原有平面控制点的编号,用三等以上水准点作为起算点。
四等水准观测的各项技术要求应严格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
作业前必须对参加作业的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规范规定的检验项目和要求进行严格的检验。
水准仪的i角检查应随时进行,并记录,其i角不得大于20"。
水准测量观测采用电子记录程序,按路线依站序打印。
四等水准路线拟采用单程测量。
5.2.1 四等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R为区段或测段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K为已测测段长度,均以km为单位。
视线长度、高度的要求四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四等水准网中水准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为15km,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路线长度为10km。
5.2.2 三角高程测量当一、二级控制点在丘陵地区或房顶上时,应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测定精度必须符合四等水准要求,相对于高程起算点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0毫米。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起闭于不低于三等水准点上,其边长不大于500米,高程导线的总长应与四等水准长度要求相同,不大于15公里。
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程导线的测定,应采用测距精度不低于Ⅱ级精度,测角精度不低于2″级的全站仪。
测距往、返各一测回,并在每站读取气象元素数据,气温读至0.5℃,气压读至100(Pa)(或1mmHg)。
垂直角观测应采用觇牌为照准目标,按中丝法对向观测三测回。
垂直角测回差和指标差较差均不应大于7″。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40D(mm)(D为测距边水平距离,以公里为单位)。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20L(mm)(L为路线总长,以公里为单位)。
2.仪器高、觇牌高在观测前后用检验过的小钢尺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1mm,当较差不大于2mm时取用中数。
3.内业计算时,垂直角度的取位,应精确至0.1″;测距距离与高程的取位,应精确至1mm。
5.2.3高程测量平差计算平差前应编制平差网图,并计算平差前各项精度指标。
将经过各项改正、改化后的观测值在平差网图中打印出来,列出各观测值的中误差。
当四等水准网环数超过20个环时,应按水准路线环网闭合差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
Mw的计算公式如下:M=±√ [WW/F]/Nw式中: W——水准路线经过各项改正后的环线闭合差,以mm计;N——水准环数;F——水准环线周长,以km计。
5.3 仪器检验平面控制测量拟采用的LEICA 300型单频GPS接收机(四台套)和全站仪GTS225(两台套)、GTS335(一台套)、GTS322(一台套);高程控制测量拟采用DSZ2型、N2型(各1台套)水准仪。
上述仪器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检验单位应为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省以上测绘器具检定所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合格证书。
其精度应与作业时的控制等级相适应。
6、数字化地形测量6.1野外巡视调查野外巡视调查是地形图修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地物、地貌变化反映得充分与否、现势性体现得充分不充分的关键,作业组应重视巡视对照,对每个地方均要走到看到并测绘完全。
按周期巡视和跟踪调查地物、地貌的变化;在每周期分两个阶段完成测区内所有地物、地貌的修测工作。
6.2图根控制本测区修测范围内大部分为工厂、居民区,图根控制主要以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形式加密图根导线。
在建筑区密集的少数地区图根导线可进行二次附合。
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①图根导线附合线路总长不应大于1800米,平均边长不应大于150米。
②图根控制点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图根控制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3cm。
图根导线长度大于1KM时绝对闭合差应小于±26cm,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7000。
③图根控制点高程,一般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方法测定,技术要求按《城市测量规范》规定执行。
根据市局产权处2001年9月27日下发的文件还应增加“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80D mm”的要求,以控制对向观测精度(D为三角高程导线长,以公里计)。
当三角高程导线的边数超过规范的规定时,应组成结点网。
增设一次性光电支导线点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900米的支导线,最大边长不大于300米;首站应观测两个以上起算方向,作为方向检核。
其它站水平角均应观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或固定角闭合差不超过±40″;一站式支点的边长一般小于400米,测距、测角均一测回测定;支导线点总数应少于图根点总数的30%。
埋石图根点为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并做到至少与另一埋石点通视。
埋石图根点一般为水泥地打入钢钉并刻写15cm×15cm“田”字。
图根点的编号在流水号前冠以G+序号(1、2……n)组成。
图根导线的水平角观测由6″级以上等级的全站仪一测回测定。
仪器高、觇标高应认真量取,读至1mm,量取觇标高度的位置应与观测时照准的位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