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内容
教材P6~P11,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掌握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2.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

3.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传说,神农氏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粒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

他还用同样的方法,种植其他作物。

后来,他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归纳导入: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从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活动】同学们,看看教材上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什么工具、住什么样的房子、种植什么作物、还有什么原始居民没有掌握的技巧。

【归纳】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植物果实、渔猎;而河姆渡人已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点拨升华】原始人类从打制石器进步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植物果实到种植农作物,都是人类的进步。

探究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异同。

【活动】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象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场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

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老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扮演者。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

我们大量地种植水稻。

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

(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

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层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蒸熟。

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

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

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

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

(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

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

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

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

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

……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

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
芥菜等等。

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

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

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

(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

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

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

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

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植物果实、捕猎,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自然。

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

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
老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

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

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

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

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

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

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

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归纳】从都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比较相同点,从生活地区、时间、居住的房子、饲养的家畜、种植的粮食比较不同点。

探究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播放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
【提出问题】
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半坡出土的粟说明了什么?出土的稻谷和粟、菜籽数量之多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1: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粟的技术。

学生2: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学生3: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勤劳的、勇敢的、智慧的。

播放图片《耒》《耜》《石刀》《石斧》
【提出问题】
这些工具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预期效果: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活动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开始时期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请同学们用表格列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五、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