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通史》有感
xx中学 xx
唐太宗李世民在《旧唐书》中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曾巩在《南齐书序》中说“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纵观古今中外,无不有先贤圣明强调读史的重要性。
对我来说,我一直都喜欢且重视历史。
从上初中接触历史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她。
上高中时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原因一大半都是因为历史。
上大学的时候,在语文和历史中艰难选择了语文,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喜爱。
我喜欢《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正史,喜欢《中国野史》《鱼羊野史》之类的野史,喜欢《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之类的现代人戏说历史的书籍,更喜欢《中国通史》《全球通史》之类史学大师解读历史的书籍。
参加工作后,机缘巧合下教授了历史课程,又重新阅读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再读时感慨颇深,在此浅谈我的一点感想。
《三国演义》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国家的分合在古人看来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古今,从炎黄联盟到清朝的灭亡,近乎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分分合合。
阅览《中国通史》,我发现国家的灭亡和统治者及其实施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启来说,启在继承父亲禹的王位后,世袭制取代了之前的禅让制,“家天下”
取代了“公天下”,夏王朝变成了一家一姓之国,启在继位后,荒于音乐和饮食,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兄弟五人,起而作乱,太康因此失国,人民和政权都入有穷后裔之手,国家因此走向衰败,到了夏桀手中,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导致国家走向了灭亡。
夏朝传国共十七代,商朝则三十代。
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大约是因其兼行兄终弟及之制而然,所以王位的传承趋于平稳,但是到商朝最后一任国君商纣王手中,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百姓,所以商朝也走向了灭亡。
、到了西周,周幽王虽不以暴政统治国家,但是他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在烽火中中断送了西周王朝。
而纵观历史上的盛世的出现,无不是统治者推行仁政的结果。
“文景之治”的出现,得益于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汉武帝促使西汉王朝走向鼎盛,得益于他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收归天下英才,施行仁政密不可分。
这就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儒家的“仁”与“礼”从西汉延续至今未断绝,就是因为儒家思想辅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了国家,而且在现在的国家治理中,儒家思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了解历史,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中国历
史延续了五千年,无论哪个部分,都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都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仅仅是我读《中国通史》中的一点感想,这本书中还有更多的精华值得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