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卷答题利大于弊的辩论词

开卷答题利大于弊的辩论词

“政史开卷真是害死人了,孩子根本就不看书,就等着开卷抄书了。

”这是一位家长在了解了孩子的政治史成绩之后,忧虑而愤慨的话。

据我方了解,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和家长不在少数,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省从2001年起就开始实行历史开卷考试,至今已经7年了。

采用开卷形式无非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政史的眼光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开卷有益”。

然而现在的人们对开卷考试有几大误区。

现在我方就带领大家走出政史开卷考试的误区。

误区1、态度上:反正是开卷,到时翻书不就可以了吗?
首先,中考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查阅课本。

政史同场考试,两张试卷同时分发,2个小时的时间,平均每科1个小时。

历史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安徽历史,仅仅教材就有7本(不包括其它资料)。

针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的试题,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只是依赖在考场上翻书,那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而有效率的答题,难度很大,更别说检查了。

其次,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既然是开卷,命题者理应会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上,而不是摘抄一些呆板的知识点。

比如,2006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什么时候?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书上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可以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并了解汉朝与欧洲的往来才能正确答题。

因此,中考开卷并不是简单一味的抄书,而是建立在对课本熟读熟记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误区2、方法上:只记忆不理解或是只理解不记忆。

我经常遇见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学生,问他日本明治维新,他回答中国戊戌变法,问他秦始皇,他回答汉武帝,可是他除了张冠李戴外,其他说的都对。

究其原因,他是只知道埋头背书却忽略了对内容的理解。

这是学习中万万不可取的,不仅浪费时间考不到高分,而且还养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

所以,识记的基础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才能事半功倍!
而有的同学认为开卷就是考能力,所以上课最重要。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用心做笔记,可是,回家后却把历史书丢在一旁,忽略了课下的消化复习巩固。

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对知识产生遗忘,考试时也无法准确的在课本和笔记中找到答案,也就考不到高分了。

所以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何谈能力?因此,只有注重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把听讲、识记、练习相结合才是妙方。

所以,我方认为:开卷考试利大于弊,因为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不必吧时间花在垃圾而又必须走过场的课本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