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特色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提升小学科学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又是教师用来检验和了解教学效果、调控教学活动的手段。
高效的家庭作业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亲身实践,独立运用知识、内化自己的能力、建构自身认知结构。
作业是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检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纽带,也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巩固已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布置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合适的作业,但具体的效果如何呢?还是先听听学生的心声吧!我们对学生当前科学作业情况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科学作业的喜好普遍都是“一般”;学生最喜欢的作业类型是动手型、实践型和趣味型,最不喜欢的是抄词、抄课文、写作文;觉得老师留的作业没什么意义的占超过50%;觉得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最多的是“不喜欢写,作业没趣味”和“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写”,也有近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写,不想写”或是“忘了写”;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多且没什么意思,更有5%的学生认为“学科学没用”。
小学科学作业布置的现状是:独立完成多,合作完成少;统一布置作业多,自由选择少;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作业单调乏味。
那究竟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
喜爱接受新事物,但兴趣不能保持长久,容易产生疲劳。
据此,笔者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了改革,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思维化、生活化,
原则上既忠实于教学要求又接近学生生活实际。
既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机,又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具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形成具有特色的作业设置与评价。
一、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作业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既能满足基础略为薄弱的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能保证基础好的学生免受“饥饿”之苦。
可以考虑将作业分层次、分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用。
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恰当的作业,同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保质保量的完成。
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比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灵活设计课后作业的形式
学生一般都向往动手型、实践型、趣味型的作业,那我们作业设计就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创新性的多样作业,使他们不在觉得完成作业只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
在具体实践中我就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多样新颖的作业形式:(一)信息采集型作业
信息采集型作业形式包括:调查;采访;资料搜集。
例如学生在学完人教新版PEP第六册“Jobs”一单元的内容后,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职业,填写访谈表格,并且调查以下本班其他同学家长的热门职业,完成“热门职业龙虎榜”式。
(二)操作型作业
操作型作业的形式包括:家庭小实验、小制作、手抄报和PPT设计等。
(三)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亲自合作作业。
例如让家长和学生按照课文中学到的种树过程一起种课小树,并为小树起个名字。
笔者结合自身参与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和实际教育教学案例及作业布置经验,提出在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设计灵活的实践性作业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仅需要保证其训练的量,还需要保证其听力训练的质,在量与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灵活性实践性作业的合理布置。
二、设计合作互动的交际作业
合作互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抓住这样的契机,可以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思维锻炼氛围中,这是此次作业优化设计的重要目标。
当然除了上述作业形式之外,还可以运用科学辩论比赛的方式、小记者采访任务的方式方式来进行,由此使得小学生科学作业内容和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来。
三、设计层次性的个性作业
作业设计过程中,实现了作业的个性化定制,在对学生实验和数
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考核之后,给学生布置完全不同的作业内容,这样可以保证小学科学作业的针对性。
如果上述作业形式能长期执行下去,可以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
四、设计多样化的开放作业
当前,很多小学生一谈到科学记录就比较害怕,这是由于小学生在写方面还缺乏经验,对于特定事务的认知还不是很稳定,由此难以保证在科学记录中有理想的表现。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后作业设计,应以《课标》为依据,以“减负”、“提质”、“提效”为原则,以兴趣为手段,以任务为中心,以实验为载体,以巩固为手段。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体验到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