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龈肿痛:牛黄解毒片一个小时见效,4小时内可好。
2.口腔溃疡:同仁堂的口腔溃疡散才一块钱涂几下就好了。
口腔生疮再配合黄
连上清丸,3块钱一盒。
3.西瓜霜治口腔上火;九味羌活丸只因着凉感冒头痛全身痛;荆防冲剂治流清
涕感冒;咳嗽用通宣理肺丸。
4.烂嘴角:服藿香正气水,外用风油精红霉素软膏之类。
5.牙齿痛:乙酰螺旋霉素+甲硝锉2片。
好用。
6.面部长痘:南雪祛痘霜28元,第一天就有明显效果,一周痘可消失+红豆薏
仁汤,除湿效果很棒。
7.拉肚子:诺氟沙星酸黄连霉素片。
8.小儿腹泻:次碳酸铋吃半片两小时后就见效。
9.牙痛齿肉肿痛(上火):维生素B、强的松灭的灵红素四种药每样买十二粒,
每次每种两粒,一日3次,一般是两天6次的药,第二天开始起效。
10.受风寒感冒趁初起时用红糖+葱白煮姜汤(胡椒)趁热一口气喝下,捂一身
大汗就好了。
11.感冒发烧呕吐中医说是肠胃感冒,0.3元一代的藿香正气片(20片)吃半片,半
小时见效,如果有拉肚又不肚子痛的症状一般用香正气水就能见效。
12.感冒引起的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低烧:用小柴冲剂,一般感冒不舒服,喝过几
次就好了。
13.防感冒:黄芪用蜂蜜炖,每次滴到一杯水里,每天一杯,冬天大人小孩防感冒。
14.感冒发烧嗓子痛:用VC银翘片每次2粒,(风寒感冒流清涕不用)
15.感冒发烧用扑热息痛:一般一次吃半片2片就好转,或者感冒胶囊,一次2
片一般一板好转。
16.失眠白天犯困上火大便不好吃下火药无效,喝灵芝糖浆(30多元)我喝了2
个多小时就轻松排便了,应该是灵芝的效果,用灵芝片熬水喝,大概半个月就在也不失眠了,精神差,容易恍惚的症状也没有了。
17.吃了海参等发物,牙龈肿痛,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吃三片就好了。
(熬夜
也会引起肺胃蓄热,牙龈因此肿痛)
18.治痛风奇效:新癀片三片止痛,再三片消肿,但不除根。
19.皮肤瘙痒:VC+复合维生素B
20.皮肤瘙痒起红疙瘩:皮肤病血毒丸+乌蛇止痒丸。
21.湿疹:薏米红豆煮粥,效果非常好,比什么药都强,
22.慢性前列腺炎:吃几瓶前列康。
23.小孩积食:拉稀消化不好的症状:馒头烤成碳状,(以前是放在煤炉上烤),
里外全黑的状态,用擀面杖碾碎后喝红糖碾一起,每次吃一个馒头1/4那么多吧,拉下黑屎后,基本上就好了。
24.过敏性鼻炎:偏方是六味地黄丸+人参片。
25.痔疮发炎,疼痛难忍用白菊花(无花用根)红糖,小杂鱼各等分捣碎敷,半
小时候就起效,
26.心肌性神经官能症,西医叫心肌炎,用谷维素+VB12。
27.罗大伦健康养生专家,《百家讲坛》主讲
河南泰来文化传播有健康养生专家罗大伦、钮文异、徐文兵、温长路、
孔令谦、中里巴人、王晨霞、曲黎敏等知名学者。
邀请专家请找河南泰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8.
29.冬季天寒,天气干燥,容易致使鼻腔、咽喉部位发干,导致上火;加之冬天人们吃火
锅喜欢用牛羊肉,这些食物本身偏温,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可谓是“热上加热”,人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久而久之就造成上火。
30.“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
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
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虽然都是上火,但有虚实之分。
31.1、“实火”
32.如气候突然变化、空气干燥、沙尘等;其次是因为饮食引起的,如吃火锅、辛辣食物、
过量饮酒等。
一般表现为牙疼、喉痛、口舌生疮、口渴、便秘等。
33.2、“虚火”
34.如果感觉燥热,或冒虚汗、口干、心烦、失眠、耳鸣、头晕等,就属“虚火”。
“虚火”
是阴阳失调,但不是因为阳气绝对过剩,而是因为阴虚而造成了阳盛假象。
35.3、“上焦有火”
36.上焦指心肺部位,常见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甚则微咳。
37.4、“中焦有火”
38.中焦指脾胃部位,一般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腐吞酸,呃气上逆,
脘腹胀满,饮食少进。
39.5、“下焦有火”
40.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干,小便少且黄赤,混浊有味,阴
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41.部分“上火”症状严重的,可考虑中药治疗,比如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
曲、麦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槟榔),也可以服鸡内金、五香槟榔糖(槟榔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气的药制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等。
中医辩证治疗面部及背部痘痘
时间:2012-05-28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肺风粉刺”、“面疱”,好发
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
近年来,由
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导致一些中青年男女发病率增
高。
中医学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复感外邪,使毛囊闭塞,
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
部而形成。
所以,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之中药内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发
生痤疮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雄激素分泌亢进,皮脂腺活性异常,导致皮脂分泌增加,
毛囊口角化过度,使其皮脂外流不畅,异常菌群滋生而致病。
中医治疗本病以辨证施治为主,主要分为以下五型:
1.肺经蕴热型(相当于丘疹型痤疮)
主要表现: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凉肺血为主,常用枇杷清肺饮,药材为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热毒型(相当于脓疱型痤疮)
主要表现:炎症丘疹与脓疱为主,脓疱多发于丘疹的顶端,周围有红晕,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加黄连解毒汤,主要药物有: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3. 脾胃湿热型(相当于丘疹型或脓疱型)
主要表现:粉刺发作频繁,可以挤出黄白色的碎米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为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茵陈、半枝莲、生甘草等。
4. 血瘀痰凝型
主要表现: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以及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
此型多见于长期慢性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方剂为大黄蛰虫散,主要药物有:大黄、蜇虫、水蛭、白花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土贝母、土茯苓、僵蚕等。
5.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皮疹分布于面部及胸背,伴有胸闷不舒、两肋胀痛、喜生闷气,女性经期前面部皮损加重,乳房胀痛。
治疗:宜舒肝理气散结。
药用柴胡、枳壳、赤芍、白芍、生甘草、香附、丹皮、栀子、连翘、夏枯草。
以上各型应随症加减: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苦参、蝉衣;皮脂溢出明显者加薏苡仁、虎杖、生山楂;大便秘结者加川军、蒲公英、草决明等;女性月经不调者加当归、丹参等。
还有一些简易方法可供参考:
1.大黄、硫磺等份,研末调入甘草汁搽患处。
2.绿豆薏仁汤。
取绿豆、薏仁各80g,蜂蜜10g。
将薏仁、绿豆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文火炖熟,焖数分钟即可。
趁热调入蜂蜜饮用。
3.将新鲜枸杞捣烂直接涂于面部,每天1~2次,约7~10天,痤疮可明显消退。
4.山慈菇、薏苡仁各60g共研成细末,用温水或蛋清调成糊状,临睡前涂于患处,次晨洗去。
此外,痤疮与饮食也有很大关系。
动物性脂肪以及加工品、奶油、油炸食物会促进皮脂腺旺盛地分泌皮脂,促进痤疮恶化。
香、辣、刺激的调味品、咖啡、可可、酒类也有促进微血管扩张的作用。
另外,甜食也是诱发痤疮的重要因素,如蛋糕、冰淇淋、果汁、香蕉、饼干等,应尽量少吃。
上焦火可用牛黄上清片、黄连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栀麦片等中成药。
中焦火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牛黄清火丸等中成药。
下焦火用当归龙荟丸、夏枯草胶囊、龙胆泻肝丸(软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