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动物类)有大量的诗词实例和详解0精编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动物类)有大量的诗词实例和详解0精编

典型意象的理解与赏析——动物类一、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大雁、青鸟——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又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欣赏人归落雁后,思发在画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时,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中主李璟鸿雁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练习: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

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

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

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

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

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二、猿啼——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白居易【题岳阳楼】刘禹锡【竹枝】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李白这首诗开头即写娥皇、女英二女哭舜的故事。

二女心中的离别之苦是何种程度呢?李白先用夸张,说这苦有万里之深;再从视觉写,这苦犹如日月无光,乌云惨淡;又从听觉写,这苦恰似昏昏烟雾中听到猩猩啼哭,淫雨霏霏中听到魔鬼长啸。

猩猩即猿的一种。

三、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凄怨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时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欣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绝啼血。

——宋贺铸《忆秦娥》三更月照在庭院里的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河南省鹤壁高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压轴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张可久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

可怜客里过清明。

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

答案(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欲滴;飞絮袅袅,柳丝摇漾,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

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

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四、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秋后的蝉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

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型。

无人信高洁——骆宾王《咏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它们都是用蝉喻指一种高洁的人品。

五、乌鸦:衰败、荒凉——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七律·乌鸦·和塞北草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浙江省衢州市2010届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

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3](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曲子的最后一句。

答案(2)诗人在此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年华老去、漂泊无依的伤感,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2.(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叹世陈草庵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此曲为讽世之作。

前三句从时间上,状写世人从早到晚,在热闹的名利场争逐;接着三句,从空间上,状世人不顾路遥水远,求取功名食禄。

前者以“闹”为眼,后者以“尽”为神,极尽形容,对争名夺利者之憎之恶溢于言表。

后几句,写追求功名之害,劝谕世人弃功名富贵等身外之物,归返自然。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意味深长,令人深思[4]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⑵分析“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修辞手法。

答案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竞奔不已的丑态。

六、鹧鸪——处境艰难,离愁别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训练: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八、1、哀鸿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