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于是朝廷颁布上谕,以修筑铁路,资金难筹,举借洋债,多滋流弊,叠据延臣陈奏,莶以为铁路不易开。
186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广东人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教育计划,并得到获准。
这些留学生因为吸取到资本主义教育的“新鲜空气”,受到西方习俗影响,渐渐摆脱东方习俗,有点做礼拜,甚至剪辫子,被监督视为有悖朝廷礼法,甚至忤逆行为。
于是,几届监督从维护忠君孝亲之道出发,都猛烈抨击容闳。
第四届监督吴嘉善到任训话,留学生未行跪拜礼,吴勃然大怒,责骂学生会“适异忘本,目无师长”。
他向总理衙门呈报容闳纵容学生,放荡淫佚。
最后导致出洋学生全部调回。
③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样,纵使前边的人如何发力,只要后边的人反对甚至捣乱,那么就不可能赢得比赛。
改革开放: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当时全国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青年、工人、农民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改革开放中。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替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星期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阵营的不统一,造成很多行政命令上的难以实施,促使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从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背景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件事情的成败在于当时所处的背景,支离破碎的权利,意见不合的团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二、目的的群众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洋务运动:奕奏请圣上:“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之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
故先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①;李鸿章曾说:“洋务最难著手,终无办法,惟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长江通商以来,中国利权操之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
英、法于江浙各口力助防剿,目前小有裨益。
但望速平此贼,讲求戎政。
……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④对外维持“和局”,其迫切感首先就在于好腾出手来“靖内”。
当局把“和夷”对内与三国时的蜀、吴约共讨魏相比喻⑤,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⑥由此可见在清朝的统治者心中,太平天国起义才是真正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人;尽管奕,李鸿章等人已经意识到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可是这种威胁来得并不如太平天国猛烈,所以洋务运动开始的主要目的,是“借洋灭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放在平定国内“叛乱”之后。
1961年5月苏联史学家齐赫文斯断言“自强”政策的失败原因是:“这个政策企图达到一个反动的目标,即把国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认为的保留下来”“这个政策并没有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变革”于是,争取改革的运动取代了“自强”政策。
⑦在19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洋务运动后期,英美两国通过修约取得新的侵略利权,日本侵犯台湾、俄国占领西部疆土、法国挑起侵华战争,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此时太平天国的捻军也已被剿灭,所以“御外儒”成了迫切任务,也成了首要任务。
尽管洋务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对象不同,可是他们的共同目的也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
改革开放:中国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蒙受了严重的损失。
在这十年期间,社会生产力、国民产值都后退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而此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当然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迟早都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因为,虽然与战乱、革命时期相比有振奋人心的业绩,虽然依靠对农民压取资金可以快速发展重工业,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疲软和停滞总会到来,落后和贫穷不能靠口号与宣传遮掩。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理论上是“国家的主人”与他们实际上无权受压形成尖锐对照,官民关系日趋紧张,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任何执政党既然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第一要务就是设法永久掌权。
由此看出改革开放的首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是为了保持执政党的稳定性以及长久性。
对比两者的目的,不难看出,两者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权。
但是这两者各自的目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洋务运动并不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而是还沉浸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的思想中──我要维护我的政权,百姓的死活如同一只蚂蚁,没有利益。
而改革开放的高明之处在于:既维护共产党的政权,又实现了国民共同富裕,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就是:“他好,我也好。
”两者互为互利。
目的的不同,造成了决策方面的对策不同。
三、指导思想是获得成功的风向标纵观春秋千载,其实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容置疑。
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教,二为政,三为艺。
这其实也是对应了中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三个阶段。
从实践层面来说,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向西方学“艺”,即技术。
维新变法期间可以视为向西方学“政”,即政治体制;资产阶级革命则可以视为主要向西方学习“教”,即西方的思想文化。
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挽救了古老的中国,也将处于水深火热的仁人志士与市井平民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由此可见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对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维新派的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务运动的全过程基本上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为主,先是志在“兵强”后又提出“国富”的目标。
兵强亦好,国富也罢。
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御外侮”。
所以在思想层面上,洋务派的早期是受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在洋务运动的中后期,不再单纯强调建立军事工业,而是提出了富强的目标。
这一思想以冯桂芬等人为代表。
冯桂芬认为中国的改革应“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⑧。
已经将富的内容加入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来。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顾名思义就是用外国人的技术来对抗外国人,不过想想,在国家主权都不完整的时候,单程的模仿外国人的技术,而不进行整体思维、体系的变革,是完全行不通的。
改革开放用科学的角度,分析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看出,生搬硬套的理论,完全不符合国情,并且,不止要在行动中接受先进的可行的方式方法,还要从思想上去彻底改进、接纳。
在人类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