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共】社会心理学 第七讲 群体心理解析
【公共】社会心理学 第七讲 群体心理解析
二、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一)目标整合 1.目标整合 2.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关系: (1)完全重合; (2)基本一致,但不完全重合; (3)各成员间的基本目标一致,但与群体目标 不一致; (4)各成员间无统一目标。 群体凝聚力:(1)> (2)>(3)和(4)
(二)志趣相投 指成员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 一致。
谢里夫的实验
第一阶段:各自形成群体; 第二阶段:群体间形成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加强群体间合作。
(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共同目标
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
2.归属需要
社会性的欲求 安全感的欲求
3. 共同兴趣 兴趣小组 4.压力情景 高压力情景容易促进群体的形成 5.群体的工具作用 加入群体的功利性目的
3.解决步骤和方法
解决步骤少、解决办法单一时: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解决步骤多、解决办法不确定时: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4.解决问题的逻辑: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5.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问题 非连续性的工作: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四、极端性转变—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极端保守。
有关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研究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研究
优势 反应强化说
注意力转 移说
从事复杂或生疏的工作时,有他人在场会 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 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 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群体决策 群体成员对所面临的问题,人人出主意,个 个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二)布莱克和蒙顿的研究
按领导人是工作取向还是人情取向区分 出五种领导方式。 图9-6
(三)三隅二不二的研究
工作取向(P) 人情取向(M) 四种类型: PM;Pm;pM;pm
(四)费德勒的研究
影响领导效果的好坏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领导与成员的关系; 任务的结构; 职位的权力
群体成员: “出主意者” “批评者”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主意者”首先讨论,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 “批评者”对提出来的各种建议进行分类,把不能用的去 掉,把有争议的放在一边,采纳合理的建议,然后再讨论那些有争 议的建议,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其中可能有用的建议,目 的是为下一步的决议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永久性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特征 派别主义:小团体
(三)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 所在的班级、球队 参照群体 心目中的先进班级、优秀球队
(四)松散群体和联合群体、集体
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集体
如:由输血引起的血友病受害者群体(日本)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
如:911事件
原因:
1.责任分散; 2.群体偏向; 3.强调社会比较和自我展示的过程; 4.文化价值
去极化
第五节 群体互动:合作与竞争
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
鲁斯的实验:“囚犯困境”
卡车运输游戏实验——多依奇(1960)
甲起点 甲终点
甲控制门
乙控制门
乙终点
乙起点
二、影响因素
一、什么因素促使群体决策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越高,群体成员越 愿意群体决策。 2.问题的重要性 当某一问题对该群体产生重大 影响时容易导致群体决策。
二、群体决策的类型与意义
(一)类型 1.集体讨论法 奥斯鲍尔提出,又叫“头脑风暴法” 指运用人的智慧去冲击问题。通过采取开会形式组织 人们对某种问题进行讨论,目标是在短时间里产生解 决某一问题的好办法。
群体的特征
各成员间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群体要满足成员的归属感 群体之间要有交流
二、群体的类别
(一)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 初级群体,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 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次属群体 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 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
三、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哪些功能
克来奇: 14项,可分为两类:组织功能与激励功能 海姆菲尔 贝尔斯
领导功能: 组织、建构和工作; 激励、体恤和人情。
四、以何种方式领导团体
(一)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研究 团体心理气氛 三种领导方式: 专制的 民主的 放任的 民主的领导方式最好
三、理论解释
1.优势反应强化说: 扎伊翁瓷 他人在场提高了动机水平,强化了优 势反应,抑制了劣势反应。
2.干扰—冲突模型: a.两种相互冲突的注意趋向 关注观众 关注任务 b.冲突能增加唤醒水平,而唤醒是增加绩效还是降低绩效取 决于该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 简单任务:社会促进 生疏或复杂的任务:社会抑制
(五)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
假设群体 心脏病患者、高级职称者 实在群体 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群体
三、群体与个人
个人:只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 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心理通过个体心理反映出来。
四、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 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 件。
第三阶段:对他们全面评价,弥合极端,采取大家都满 意的决定。
(二)群体决策的意义:
减少偏见; 获得决策者们的支持; 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提高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
三、群体决策的局限性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差异:
1.解决问题方法的数量和创造性方面 解决问题办法的数量: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创造性:个人决策高于群体决策 2.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确性和决策速度 解决问题方法的精确性:群体决策 > 个人决策 决策速度:个人决策 > 群体决策
(一)动机 成就动机:高、低 (二)威胁 (三)沟通 “囚犯困境” 信息的沟通 对方意图的了解
三、冲突
冲突产生的过程: (1)个体和群体间存在对立的利益冲突; (2)双方都意识到了对立关系; (3)各方都相信对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4)单方或双方采取行动触发冲突。
产生群体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完成群体的 任务,维护群体的存在和延续; 群体压力下所产生的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建 立社会真实性和增加个人的安全感。
(三)群体规范的分类和功能
分类: 正式、非正式 所属、参照 专制型、民主型 一般的、反社会的
群体规范的功能: 维系群体的支柱 统一认识的标尺 引导行为的指南
第七讲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 群体的研究较多 焦点在于群体的组织规范
西方的社会心理学: 群体的研究较少 焦点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群体
一、群体
群体的含义 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 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 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第三阶段:对剩下来的不同方案优选,这就是群体的最后决策。
四个原则:
取消批评;
鼓励创新,欢迎随心所欲; 求数量,要求尽可能多的主意,对质量暂不考虑; 寻求组合改进,与会者应当对其他人的建议提出改 进建议。
训练中的要点:
形成无限制的自由讨论,其出发点是反对完善倾向, 打破思想束缚。
2.综合法
(三)心理相容 团体成员间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四)互补 群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互补。 (五)外界的压力与威胁 抗日战争
三、凝聚力的作用
(一)群体的控制力增强 容易产生从众和服从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沙赫特(1951)的研究
ESTJ和ISTJ是企业管理者典型的人格特征。 ESTJ指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ISTJ指内倾—感 觉—思维—判断型。 STJ即感觉—思维—判断结构是这两种人格类型的共同 特征,说明企业管理者注意力多定向于现实,关注事 实和细节,对实际经验感兴趣;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 以逻辑、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受客观价值驱动,寻 求普遍性的标准和原则;在生活、工作风格上,强调 计划、秩序、结构化,重视规划和调整。
(二)群体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 群体称为“靠山” (三)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协调一致 人际关系融洽
第七节 领导者——团体中的重要角色
一、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选举 指定
二、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
伟人领导理论 有些人因其人格或其独特的特点而 注定成为领导者。
杨惠芳(2004)的研究:
第三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二、社会抑制
相关研究: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用
短文水平
最好的 工作条件 个人单独写
在一起写
中等的
最差的
6 3
4 4
3 6
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 业——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 一个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3—2。 阿尔波特的研究
五、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吉色列 能力类;个性品质类;激励类 俞文钊 领导人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四个维度: 能力;知识;智力;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