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25、短文两篇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本文包含两篇文言文,表现的都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文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是选自《列子》的一则短文,写两小儿为太阳的离人远近争论不休,博学多识的孔子竟也无法决断的故事,以此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尽,同时,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习时,要先借助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疏通字词,弄清文义,再进一步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及两则短文给予我们的启迪。

另外,学习《夸父逐日》,还要注意体会其言简意丰、想像奇特的特点;学习《两小儿辩日》,要注意领悟其用对话表达人物情态性格、以及在对话中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语言交错使用的灵活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一、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解析:表面看来,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以失败告终,但上古时代的神话是人类用来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一种手段,此类神话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最终的成败,而是以此来表现那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解答时可从此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例题二、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参考答案:略。

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7-12题。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7.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为。

8.在文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9.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它比喻。

10.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
答:
11.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
12.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及.其日中如探汤.()()⑷孔子不能决.也()⑸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8-14题。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8、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吏遂缚诣
..县(fù,绑)(zhǐ,到……去)
9、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⑶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0、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对面取人物
11、“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2、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答:
13、“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答:
1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25、短文两篇
训练一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略。

(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 7、反通返,意思为返回。

8、质(做人质)信(相信)去(距离)察(明察)见(召见) 9、三人成虎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10、提醒魏王应明察秋毫,勿听信流言。

11、魏王听信谣言,认为庞恭不忠。

12、做事要善于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于人。

训练二
1、yú cāng shú rú zhì
2、(1)争辩,争论(2)认为距离(3)到热水(4)判断(5)谁通”智”
3、(1)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4、(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 5、孔子不能决也。

6、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7、略。

8、C 9、(1)凭借。

(2)来,连词。

(3)认为。

10、(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1、不能。

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12、“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13、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14、一叶障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