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效果很不理想。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呢?一、阐明阅读的意义书籍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指路明灯。
把每个孩子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对书籍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撰文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送给孩子的一件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
我们尤其是要对学生阐明阅读对于现代公民的重大意义:阅读是未来学习、工作的需要,是生命存在的需要。
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理所当然地把阅读作为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义无反顾地萌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内驱力。
阅读的意义,阅读对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上早已被认识到。
1956年,就有“国际阅读协会”(1RA),并出版了“阅读教师”。
1965年这个协会还增加了“阅读研究季刊”(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7年,有了网上的“网上阅读”(“Reading Online”)期刊。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
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为提高儿童阅读能力,1995年,美国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家庭参与”等措施,并用立法的方式,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法律化。
1997年由国会指定,成立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NRP),专门研究阅读教学法的效果。
2001年,政府提出中小学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阅读优先政策”(“Reading First”)成为法案中心内容,并获得两党一致支持。
英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
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教学向课外延伸。
有的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必须督促子女阅读一小时。
1996年,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开展了“阅读是基础”(RIF,Reading is Fundamental)的全民运动,核心是“为了孩子成为终生的读者”。
一九九八年九月,英国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阅读年”。
政府额外拨出一笔购书经费并训练小学教师如何教儿童阅读和写作外增加小学阅读课程。
1998年9月开始,小学每天都有一小时的“读写小时”(1iteracyhour),用来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英国儿童文学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艾登·钱伯斯(Alden Chambers)认为,阅读(文学阅读)是一种重要的、体验性的活动。
阅读能拓展人的体验(exploring)、再创造人的体验(recreating)、寻找体验的意义(seeks for meanings)。
因为阅读非常重要,所以,美国中小学教师在提倡阅读时,用"RED"、“DEAR"、“US.SR”、“SQUIRT"等缩写词,把阅读放进教学的日程安排中:“每天阅读”(Red:Reading Every Day)、“放下所有事情去阅读”(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不受干扰的持续默读”(USSR:Uninterrupt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续安静、不受干扰的独立的阅读时间”(SQUIRT:Sustained Qniet Uninterrupted lndependent Reading Time)阅读是教育的基础,从美国和英国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对阅读的特别重视。
二、了解阅读的目的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
学生的阅读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消遣休闲型。
一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往往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或者休闲的方式,不择对象,不讲质量,随便翻翻,以此打发时光。
2、猎奇觅趣型。
往往具某种特定的阅读目的,多以满足固有的兴趣为出发点来选择书籍,或痴迷武侠的情节,或追求破案的离奇,或喜欢漫画的搞笑,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只求一时的感官刺激,缺乏深层的思考和借鉴。
3、获取信息型。
往往通过阅读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大多以报纸或时尚类杂志为阅读对象(为获得某种信息而进行的专门阅读除外),或读时事新闻,或看文艺动态,浏览扫描,走马观花,印象较为肤浅,实际收益不大。
4、增长学识型。
具有较强的阅读目的,一般都有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择书标准,博而不杂,精而求深,读而有思,思而致用。
5、陶冶精神型。
具有鲜明的阅读指向,不但通晓经典的书目,也能及时地知悉最新的图书动态,并从中选取精粹的、有品味的书籍来阅读,且能主动参与而入其中,积极思考而出其外,专注持久,活学活用。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效果则迥异。
就实际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属于前三种类型,增长学识型和涵养精神型的阅读的比例远远不足。
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应该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的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以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激发阅读的兴趣心理学实验证明,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程度明显优于成就动机弱的学生。
也就是说,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
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1、启迪学生感悟“书是甜的”。
据传,犹太民族具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
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
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
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学生,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
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更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吗?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学生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
2、启发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让孩子学生从小就要渐渐地懂得,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
从本质上讲,读书的乐趣在于读书的艰苦之中。
读书并不只是都如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美滋滋的痛快,有时读书就是一桩苦事情。
作为孩子,读书是本分,是天职,不是玩,苦尽甘来,要付出这种代价,才能将读书化为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
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四、培养阅读的习惯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行为;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敦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1、快乐阅读。
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
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不言而喻。
2、有意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同一件事情,有意与无意去做,其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
3、专注阅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
”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4、持续阅读。
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
”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之功不可能砌好长城,唯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
5、广泛阅读。
对于那些非重点内容,则可以泛读。
泛读有点像大鲸吞食,没有挑拣,囫囵吞咽。
广泛阅读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肤浅。
6、精深阅读。
对重要的、应该记牢固的东西,必须精读;精读就像牛的反刍,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精深阅读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
所以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要结合。
五、强化阅读的理念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强化学生树立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的理念。
1、要学会选择,以好书为师友。
“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
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引导学生远离粗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师友。
2、要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读书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
3、要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
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面对上代传送下来的“珍贵的货物”,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地对待,而应积极地加以吸收。
如果只求一目十行,不求学有所得,只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忘掉。
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摘一摘(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
4、要学会运用,死书读活长精神。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应该把书读活。
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六、谨记读书的戒律当代作家肖复兴与自己的孩子达成的“读书五戒”值得借鉴:1、戒时效性的书。
报刊杂志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东西。
杂志以杂为主,对于相对清纯一点的孩子,杂便不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难以吸收消化,同时浪费时间。
况且这些时效性的东西很容易让孩子的心不那么单纯,而容易随着流行时髦转,破坏了孩子读书的天籁情境。
有好些是专门办给孩子看的杂志,这些杂志也有相当不错的东西,一般可以替孩子找出来,经过他们的认可,然后让其剪贴或摘抄在本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