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探讨一、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
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
因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很大的影响。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简单的例子:卖菜,别人买了3千克每千克2.5元,你可能计算能力不好要用计算器去按,而别人计算能力好的口算就出来是7.5元,当你算出来的时候可能别人都又卖了两次菜了,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
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
二、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强硬的理论、法则学习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两个错例25乘3等于95,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
再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的两个错例(1。
44除以1。
8等于8,11。
2除以0.05等于22.4)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刻。
要明白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意义,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
”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两个错例中[327-(27+75)=375 87乘2除以87乘以2=1],都说明了学生对于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的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
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买文具。
每枝铅笔0.3元,1.2元能买几枝。
学生都知道能买到4枝,但列竖式那商上在那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说如果是整数那就好了,我就因势引导,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变成整数,且商不变。
我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道中有没有这样的内容,同学们想到了用商不变原理来处理这个问题,现在问题解决了,并且撑握了小数除法的原理,还使新旧知识发生了联系。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基础知识的过关、理解和掌握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
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把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半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
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
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
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总的来说,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但判断能否把所有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成为了这一类计算的关键点,随着这一关键点的突破,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计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经常出错反复练习,根据学生平常出错的随时记录,分析归类,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提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18-9.6+0.4=8,27×9÷27×9=1等容易出错的练习。
四、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过硬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养。
如何进行口算能力训练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
教师在授课之前,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
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5.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学实践告诫我们,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
教师可在练习形式上巧下功夫,还可以出选择题,判断题,还可以出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小学高年级已学过不少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
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六、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
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还有要形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X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交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使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
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
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
6、要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