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
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
“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
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
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
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
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
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
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
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
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
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
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
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
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
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
”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
“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
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
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
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
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
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
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
”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
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
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
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
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
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
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
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