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红高粱》

美术鉴赏-《红高粱》

鉴《红高粱》之“红”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中最让人深刻的是它的“红”,它“红”得炽热、“红”得血腥、“红”得愤怒、更“红”得生机勃勃,带来了无尽的视觉冲击和对生的渴望。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片,该片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风格特色,将色彩运用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创作者对敢爱敢恨的西北儿女的讴歌,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谴责和鞭挞。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它是以自身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而影片中的“红”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红,炽热的情感。

黄土地,黄沙漫天,轿夫的肤色、衣着都被风沙侵蚀成了土黄色,连太阳也仿佛灰突突的。

此时,一顶大红花轿映入眼帘。

这看似格格不入的大红既预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也反映了轿中人将是一个能改变或试图去改变不幸生活的人。

接下来,由巩俐扮演的女主人公九儿以大红的形象出现。

这时,红盖头、红嫁衣、红轿子成为了影片开篇的一大亮彩,也为影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即九儿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高粱地的“野合”。

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与整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的大红开场,象征着九儿炽热的情感。

至于情感的对象设置,又用一
个主观视线模拟镜头给了观众答案。

至于后来,这象征着情感的红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男女主角共处的地方,反映了鲜艳的红色为男女主角带来的炽热的情感。

红,残酷的血腥。

剥皮、拆骨、大片大片的鲜血,有正在被剥皮的动物的血,有被枪杀的人们的血,有的已经发暗,有的还是鲜血淋淋。

灭绝人性的日本人要求屠夫将反对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活生生地剥皮!罗汉大哥死了,剥皮!就在屠夫举起刀的那一刻,镜头迅速切换!满身是血的屠夫瘫坐在一滩血泊之中,满眼的惊恐的红!映衬着血色残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巨大的恐惧感之中。

红色的地,红色的人,红色的天,是血染红了一切。

这红,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对他们杀人剥皮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的控诉。

红,是血腥,是残酷,更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种无法言语的切肤之痛。

红,燃烧的愤怒。

罗汉大哥惨死,象征仇恨的红覆盖了整个烧酒窑。

人们点起盆火,倒上一碗碗红色的高粱酒。

火,剧烈地燃烧,火焰迅速地跃起,手捧红高粱酒的人们的脸倒映在这火红的酒中。

是的,是愤怒!是的,是复仇!至此,红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

人们的怒火已经点燃,再不可能轻易熄灭。

复仇吧,让愤怒的火花熊熊燃烧。

九儿与妇女前来送酒,前面是身穿红肚兜奔跑的孩子,后面是挂着笑脸、正在谈话的九儿与酒窑妇女(她们的脸也红扑扑的)。

突然,日本人来了。

此时,孩子的紧张惶恐、九儿的悠闲自得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这里,导演用极其夸张的镜
头方式表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枪响了,九儿中枪倒地,成坛成坛的红高粱酒应声落地。

酒染红了九儿的衣裳,染红了高粱地,也激发了大家的仇恨之情。

刹那间,枪声、破碎声、哭喊声、爆炸声此起彼伏。

血流成河,无数人倒在了红色的血泊之中。

颤抖的镜头为我们再现了那场场面的激烈。

死了,都死了,幸存的只有九儿的轿夫和儿子。

此时,画面呈现了强烈的红色。

红色的天地人混为一体,分不清彼此。

这红,红的刺眼,红的残酷,红的悲愤。

影片到结尾,“我”的爷爷再次唱起了以前为奶奶唱的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红,强烈的红色是燃烧的愤怒。

《红高粱》用它的“红”尽展了美,真实而神秘,粗狂而震撼,而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手法,更是一种社会的告知。

它以它的色彩来展现民族的热血,以它的色调来倾述它的热情,更以它的“红”来让人怦然心动。

《红高粱》的红是一团火,熊熊地燃烧着。

起初这让生于南方的我难以接受,它刺眼、灼热,毫无江南的柔情,我还曾责怪过导演为何如此不尽人情。

但我渐渐发现我错了,那份热那份红逐渐窜入我的心、甚至灌入我的灵魂,我懂得只有那样地红,才唤得醒我们内心的那团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