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过风雨”——回首中国近代史

“走过风雨”——回首中国近代史

“走过风雨”——回首中国近代史
(历史小论文)
从历史的长河走来,祖国已经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每个人都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近代的中国走过的风雨是一部屈辱史。

自从人民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以来,英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

随即而来的是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列强在中国火烧圆明园、掠夺大量的中国珍宝对中国犯下了严重的罪行,更可耻的是他们还想要掩饰自己所做过的罪行,再到后来还有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一部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病态”社会。

在国难当头一位位热血青年开始走向了救国存亡的道路,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189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空号,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政府的统治在辛亥革命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王专制终于结束了。

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其内部始终四分五裂、争斗频繁;虽然在一个时期的特定条件下进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但很大程度仍受美、英等帝国主义指使。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
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真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对中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1919年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谈判失利,遭到和会的拒绝,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十余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怀着满腔怒火,游行抗议。

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声响彻云霄。

学生活动遭到北洋政府的惶恐,大批军警逮捕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学生斗争得到各地的响应,爱国浪潮席卷全国。

6月5日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无产阶级开始走向中国历史的舞台。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到工人群众当中,从事教育宣传,传播马克思注意,组织工人开展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了。

在李大钊多次与孙中山发电报的促成下,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的合作,目的是为了扫除北洋军阀,黄埔军校的创建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后孙中山先生逝世,蒋介石叛变开始了10年内战的爆发,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红军开始了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战略思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8年的抗战随即爆发。

抗战的胜利日军投降,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推向深渊,开始了“清共”政策,3年的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告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的开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力的外部环境。

到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2 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只占人口的少数。

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对农民的领导,紧紧地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为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提供了根本保证。

同时,如何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党根据对国情的深刻分析,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反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并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和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政策。

党还根据统一战线中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同特性,以及它们在革命发展某一阶段的不同状况,规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保证了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历史性胜利和中国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在国际上,随着美苏战时国际同盟关系的破裂,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相继建立,两大军事集团相互抗衡,使世界笼罩在“冷战”的阴云当中。

1956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
计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重大失误和挫折。

199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它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和教训。

在20年的艰难曲折只得探索历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向前迈进。

在创业年代里涌入出大批的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
头召开的。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7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阅资料:
1、《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2、《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中国近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图说近代中国》(光明报社出版,1991年版)
6、《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上册解放军出版,2001年版)
7、《红旗飘飘——中国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江苏文艺出版,2001年版)
8、《中国20世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9、《世界通史》(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