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食品安全标准试题(带答案)

2、食品安全标准试题(带答案)

(第二部分生产许可部分)一、单选题《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强调了对原料、加工、产品贮存和运输等食品生产(A)的食品安全控制要求。

A、全过程B、关键环节C、必要环节D、以上都不对解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5月24日发布的《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公告(2013年第4号)》,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被召回的食品,应当进行(B)处理,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内部食堂使用B、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C、销售给职工D、重新包装上市解析:(1)《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2)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11.3条款要求。

下列哪项不属于厂房和车间划分的区域(A)。

A、生活区B、清洁作业区C、准清洁作业区D、一般作业区解析: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4.1.3条款有说明,厂房和车间通常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

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C)放置。

A、共用库房B、生产场所C、分隔D、分离解析: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5.1.8.5条款要求。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D)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

A、石油B、煤油C、工业润滑油D、食用油脂解析: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8.3.4条款要求。

(C)设备设施不是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有效措施。

筛网B、磁铁捕集器C、备有防毒面具D、金属检查器解析: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8.4.3条款说明,筛网、捕集器、磁铁和金属检查器是有效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有效措施,排除法选择C备有防毒面具。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下列(C)不属于环境监控对象。

食品接触表面B、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C、过程产品D、加工区域的环境空气解析: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标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附录A.3条款说明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接触表面、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

复配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生产方法为(B)。

化学合成法B、物理混合法C、微生物发酵法D、酶法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7月5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1号)》,GB 26687-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中2.1条款对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中体现了其生产方法为物理混合法。

以下不属于GB 26687-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中所指致病菌的是。

(D)A、志贺氏菌B、沙门氏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霉菌解析:2011年11月24日,卫计委网站上发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有关问题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11〕1084号),其中就《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26687-2011)有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中第五条是关于致病性微生物控制。

下列哪种物质(D)不属于增稠剂。

A、磷酸化二淀粉磷酸酯B、瓜尔胶C、海藻酸钠D、紫胶(又名虫胶)解析:上述四种为食品添加剂,通过查询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可知,上述ABC三种均为增稠剂,而紫胶的功能为被膜剂,胶姆糖基础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不包含以下(D)物料。

柠檬黄B、诱惑红C、胭脂红D、罗丹明B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柠檬黄、诱惑红和胭脂红均作为着色剂进行要求,而未列入罗丹明B。

2008年12月12日,食品整治办〔2008〕3号《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将罗丹明B(又名玫瑰红B)列入其中,可能添加的主要食品类别为调味品,可能的主要作用为着色。

同时使用两种防腐剂A(最大使用量为0.95g/kg)和B(最大使用量为0.01g/kg),两者在混合使用时应当满足:(C)。

A、0.95/A实际添加量+0.01/B实际添加量≤1B、0.95/A实际添加量+0.01/B实际添加量≥1C、A实际添加量/0.95+B实际添加量/0.01≤1D、实际添加量/0.95+B实际添加量/0.01≥1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中A.2条款。

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以下(B)食品添加剂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A、相同色泽着色剂B、甜味剂C、防腐剂D、抗氧化剂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中A.2条款。

下列有关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不正确的表述是(C)。

应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使用时应具有工艺必要性,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使用量B、一般应在制成最终成品之前除去,无法完全除去的,应尽可能降低其残留量C、可以在最终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D、残留量不应对健康产生危害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C对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有规定,其中明确表述不应在最终食品中发挥功能作用。

下列(D)不属于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硅藻土B、乙醇C、D-甘露糖醇D、乙氧基喹*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C中表C.1和表C.2将硅藻土、乙醇和D-甘露糖醇纳入其中。

而乙氧基喹则作为防腐剂纳入食品添加剂范畴。

消泡剂是(C)。

A、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B、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C、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的物质D、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而加入的物质解析: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附录D中的D.3对消泡剂做出了解释。

下列不属于核心营养素的是(C)。

A、蛋白质B、脂肪C、能量D、钠解析: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2.4条款中对核心营养素进行了定义;“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乙醇含量(C)0.5%的饮料酒类可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

A、<B、≤C、≥D、>解析: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第7条款对“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进行了说明,其中“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是属于可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

下列属于需标示营养标签的产品(C)。

调味糖浆B、五香粉C、调味汁D、茶叶解析: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第7条款说明了可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在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网站上公布的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问答中对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释。

涉及到上述食品的在第十五条,每日食用量≤10 g或 10 mL的预包装食品的举例说明。

调味糖浆、五香粉和茶叶均为其中可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GB 28050-2011问答的第十五条同时说明了“对于单项营养素含量较高、对营养素日摄入量影响较大的食品,如复合调味料等,应当标示营养标签。

”调味汁属于调味料类,应当标示营养标签。

在GB 29924—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中关于标示内容的要求,以下哪项是不需要的(D)。

A、成分或配料表B、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C、净含量和规格D、进口食品添加剂有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编号解析:GB 29924—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的第4条对“提供给生产经营者的食品添加剂标识内容及要求”进行规定,第5条对“提供给消费者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标识内容及要求”进行规定。

共同需要标示的内容有“名称、成分或配料表、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日期标示、贮存条件、净含量和规格、制造者或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编号、警示标识、辐照食品添加剂”。

针对标识生产许可证编号是有要求的:另外,提供给生产经营者的食品添加剂标识的内容还包括“标签和说明书”;提供给消费者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标识内容还需注明“零售”字样、复配食品添加剂还应在配料表中标明各单一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含量、含有辅料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还应标明除辅料以外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的含量。

食品用香精通常不直接用于消费,而是用于(C)。

食品保鲜B、食品增色C、食品加工D、食品储存解析:GB 3061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中2.1条款,对于食品用香精的定义中有指出,通常它们不直接用于消费,而是用于食品加工。

以下物质不是液体状乳化香精生产的必备原料。

(C)A、食品用香料B、乳化剂C、着色剂D、溶剂解析:GB 3061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中食品用香精的定义如下,主要原料为食品用香料;另外,从液体香精和乳化香精的注解中可看出需要的辅料有溶剂和乳化剂。

下列物料不能用于食品用香精的生产。

(C)香兰素B、乙基麦芽酚C、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丙二醇解析:GB 3061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中第3条技术要求部分的3.1原料要求中对于食品用香精生产使用的香料应符合GB2760的要求。

在GB 2760-2014中,香兰素和乙基麦芽酚均为香料,丙二醇为“稳定剂和凝固剂、抗结剂、消泡剂、乳化剂、水分保持剂、增稠剂”也是“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6号)中将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其中,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为“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后,剩余样品或同批样品(D)微生物项目的复检。

再抽样进行B、加倍进行C、应进行D、不进行解析:(1)GB 4789.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2017-6-23作废)中第8条检验后样品的处理中要求“检验结果报告后,剩余样品或同批样品不进行微生物项目的复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