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的进率。
3.人民币的单位间的换算。
4.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单价。
5.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让学生经历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人民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殊商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不能空空无物,必须依托我国发行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学习。
如果让学生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用真币作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是不合适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用模拟的人民币来学习比较恰当。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从主题图开始,包括例1至例7七个例题,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
因此,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本单元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例1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把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
又如,例2的教学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这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和1元、1角和1分的币值的大小。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
物品的单价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明了和使用的方便。
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介绍小数的有关概念,只需让学生知道:①单价中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②物品价格用这种方法表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商品交换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1认识人民币2课时2简单的计算2课时认识小面值人民币教材第52、第53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第2题。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课件(或挂图)、模拟钱币。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用实物投影出示模拟钱币。
(学生回答钱或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
(板书)请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1.教材第52页的主题图。
(用实物投影显示该图)(1)让学生观察购物图和游乐园购票图。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画面的意思。
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某一次购物、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
(2)再让学生观察第4幅图。
看到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
“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题目)。
2.教学例1,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小面值的人民币的。
(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
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甲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
(课件演示)乙组: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
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
②再展示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1角和5角)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1分、2分、5分)老师提问: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
3.教学例2。
(1)师生做换钱游戏。
老师出示1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
(见下图)老师用课件重复上述过程,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这个等边三角形中1角币是如何排列的?(从上往下数每行排列的个数分别是1、2、3、4)接着在1元币和10个1角币之间写一个醒目的等号,并配以声音出示,最后写上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式:1元=10角。
(2)师生做换钱游戏。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学生甲:用10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1角=10分学生乙:用2个5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学生丙:用1个5分的,5个1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学生丁:用5个2分的可以换1个1角的。
老师提问:1角=()分10分=()角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角=10分10分=1角1.“做一做”的第1题。
2.练习十二的第1题。
3.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一做”的第2题。
在○里填上“>”“<”或“=”,并说明理由。
4元○4角70角○7元3元○49角课堂作业新设计1. 1元2角7角8分2元5角2元2角2.略3.1元1角2元6角1元2角4. 102101450思维训练>=<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1角=10分10分=1角1.这节课我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予热情鼓励或表扬,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材列举生活中购物、购门票、存钱等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说明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材全面出示我国发行的小面值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突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的种类,说明这些人民币在我国商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进一步学习分类的方法,接着通过等价的换钱游戏,使学生知道: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和角,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②以角为单位的两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币值。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
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学生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识别方法,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有感性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
因此,在识别人民币时,采取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识别人民币,不但可以看颜色、大小、图案等,最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取币、付币、找币的购物活动。
认识大面值人民币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模拟钱币。
1. 1元=()角10角=()元2.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学生甲:1张5角的。
学生乙:5张1角的。
学生丁:1张1角和40个1分的。
学生丙:50个1分的。
1.教学例3。
认识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各种大面值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各种大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么多种大面值的人民币的。
(如颜色、大小、图案等)2.教学例4。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一张可以换张。
一张可以换张。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怎么换?学生把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老师指名让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5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一张可以换张。
一张可以换张。
一张可以换张。
一张可以换张。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
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2)张50元。
(4)还可以想到什么?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一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一张50元、一张10元和2张20元的。
1.认一认,写一写。
()角()分=()分()元()角=()角2.换钱游戏。
一张可以换张。
1.盒子里有3个红球,1个白球,7个黄球。
如果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2.小蜗牛从地上往大树上爬,先爬了5米,又往回爬了1米,再往前爬5米,又往回爬1米。
想一想,小蜗牛一共爬了多少米,此时离地面有多远。
课堂作业新设计1.(1)角(3)分=(13)分(1)元(7)角=(17)角2. 50思维训练1.不一定是红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最大。
2.小蜗牛一共爬了12米,此时离地面有8米。
教材习题教材第54页“做一做”1.略2. 52 2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特点,使课堂生活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满活力。
2.本节课游戏贯穿整个环节,加强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3.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
例3为第一个层次,认识面值是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
例4为第二个层次,学习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爱玩、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创设换钱游戏为主线,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