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

人口老龄化。

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措施:计划生育。

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打击非法胎儿鉴定。

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

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

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

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
用。

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②(气候):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造成大气污染。

③(水文):改变水温状况,诱发内涝,水污染。

④(生物):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土壤):耕地减少,改变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9、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哪些角度分析?
自然因素:①河流②气候③地表形态④矿产资源⑤地质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区位②经济基础③生产方式④政治⑤文化历史⑥军事⑦宗教⑧科技
⑨旅游
10、高级和低级中心地比较(服务范围、商品种类、数量、距离)
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心地数量少,距离较远。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11、城市规模过大的解决措施:①建卫星城,扶持周边发展。

②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小城市。

③将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⑤引导人口外迁。

1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最广泛)、商业区、工业区。

13、影响地租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

14、(右图)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

15、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产
业区、高低级住宅区、大型仓储超市的选址。

①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交通最便捷,地租最高,而商业活动付租能
力最强。

②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周围,方便上下班、
消费。

③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地租便宜,对市中
心污染小。

④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气清新。

靠近高速公
路、飞机场,陆空交通便利。

靠近文教区。

⑤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河流上游,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依山傍水,靠近文教区、风景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或工业区附近
⑥大型仓储超市:交通便利、地价低、面积广。

16、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导率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知识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分为热量(决定植物分布、产量和复种制度)、降水、光照}②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③土壤④地形(坡度大于25°适合发展畜牧业、林业)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对园艺业、乳畜业最重要)③政府政策④劳动力⑤土地价格⑥资金⑦管理
技术条件:①冷藏(扩大销售范围)②良种(提高单产)③化肥(提高单产)④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①土地交替使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②种植业和放牧业,忙闲错开,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③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4、混合农业的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

5、水稻种植业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①劳动力丰富。

②在人口稠密地区,粮食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

③有悠久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6、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程度高。

④科技水平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美国中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广③靠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经济社会条件: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④科技先进,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8、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牧草、饲料。

③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9、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土地↓、水源↓、市场(影响力是种很大)、动力↓、原料↓、运输↑劳动力(数量↓、质量↑)、政策、技术↑、环境↑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