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研究

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研究

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学生在直接参与中将获得哪些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都值得每个参与研究者的思考。

标签:教学;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免去了教师说教的枯燥无味,学生之间在自由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同时情感、心理得以沟通。

因此,进行新课改后,大家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反复尝试,研究总结,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造,使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得以变化。

二、研究意义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需要改革。

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加剧,采取什么方法能使他们变得“乐学”,已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热门、焦點。

1.合作学习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已在大多数国家形成,由于合作学习能很好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是近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也指出我国教育现状中目前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合作共赢已成当今社会主流。

3.“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课堂教学中已经被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深刻的探讨,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展开,所以存在许多问题。

三、研究内容1.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组织。

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力培养。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四、文献综述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著作中都曾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宽松合作式的学习氛围,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开发人的潜能。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认为学生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学到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杰弗逊、英国的洛克都曾表达过这一思想。

十八世纪,在英国,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十九世纪初,合作学习的传入美国。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是代表人物。

当今,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德国、英国、瑞典、加拿大、荷兰等国都将合作学习广泛引入课堂。

2.我国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我国的合作学习思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近代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也是这一思想。

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逐步在全国教育界展开;今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入繁荣期。

五、概念界定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较为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既关注学生个人利益的获得,也注重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提高小组学习成绩,获取集体荣誉感。

六、研究方法1.观察法。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一便研究2.实验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

包括:时机、内容、有效型合作3.个案法。

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差、研究与测试七、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组织(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编排1.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1)动静搭配,个性互补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说哪一种性格特征是最优秀的。

针对学生性格特征的不同,在编排小组时,要注重各种性格学生互相搭配在一起,尽量让他们做到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动带静,互相影响,促进学生个性的互补,学习的互助,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吸取同学中的优点。

(2)优困结合,以优帮困我们不能不承认学困生的存在,也不能否认智力的差异性。

小组编排或座位编排时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形成智力上的互补,既为优秀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的环境,又为学困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补课氛围,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3)干群搭配,合作学习在一个小组内应避免全部都是班干部或没有一个班干部,各组要相互均衡,无论是在学科成绩上,还是在体质艺术上,都应适度把握,让学习自觉性强,有责任心,关心班集体的同学分别配在各个小组中,作为组内模范,发挥共同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共同提高。

(4)强强竞争,你超我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各方面,各个小组内的交流是最经常和及时的。

小组座位时也应该在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上适当考虑可以把基本水平一致的同学编在一个组内,在组内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2.注重学生生理的特点(1)男女搭配,互帮互学男女生在生理上存在很大差别,其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体格结构等具有明显的不同点,如果男女同学搭配为一组,就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特别是在教室的值日以及校外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

(2)预防近视,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适应教室的各个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眼睛都有远视、近视、左视、右视的变化,不至于在生理上成为眼肌定勢。

有序的循环,小组成员却保持稳定,既预防学生形成各种眼睛疾病,又在班内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尊重了各个学生的意志,使全体学生感受到了教育的资源平等。

3.要有形式的不同变化(1)秧田式:即整排整列全体面对黑板的座位形式。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这种编排方式能较好维护课堂纪律,强制性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小组式:即四人或六人对坐的形式。

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通过好、中、差的搭配学习,减少学困生学习的困难,比如小组讨论。

(3)会议式: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以会议的形式坐在一起。

教师无论坐在哪一个位子上,便于观察到全体学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如学生研讨有争议的话题或教学内容。

(4)马蹄式:即各组同学以圆弧型排开,分别面队中间的教师或主持人。

如各组间的辩论赛,这种方式既能体现裁判的威严,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可以让裁判或教师一目了然,判断小组之间的优劣、对错。

(5)矩形式:即让学生排成一列或几列两两对坐在一起。

如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阶段,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是很少量的了,不需要让他们再面对黑板,而应该让他们大面积的坐在一起进行海阔天空的争论。

这已经不局限在一个小组中的讨论,而是各个小组中大范围的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1.操作实验需要别人帮助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的“需要”之上,一些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数据等数学活动往往只靠个人自主学习是不能完成的,适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

2.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在对某一问题独立学习与解题后出现了不同的想法,产生了交流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3.学习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内容时在教学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内容时,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出结论,但是感觉自己与结论之间就隔着一层纱,因此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集体的智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去,借助集体的智慧探究发现规律,体现了了合作学习的价值4.在单元复习总结时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时,一般要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

这时,在整理复习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小组合作形式安排学习。

(三)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1.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生硬死板的说教或阅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日后的应用也容易出错,可以运用合作学习。

2.一些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

3.一些开放性的、解题方式方法、结论答案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

4.一些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合作解决过程中,具有探究性的,既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问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

八、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力培养(一)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一是完整听。

眼睛看着对方,不插嘴,要听完整,认真思考;二是要点听。

听别人发言的要点,提高自身信息收集能力;三是判断听。

边听边思考,脑海做出评判,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反思、评价能力(二)在合作中学会表达合作学习不但要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清楚地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教师有目标的示范指导尤为重要,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要清楚明了,人人能听得懂,不光是优秀学生要会表达,也要让那些不愿说话、不想说话的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三)在合作中学会讨论、学会质疑。

小组讨论中,别人的优点,一定要肯定,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也一定要敢于质问,不害羞,不能不做声;意见不同时,要大胆质疑;及时补充别人没想到的,没说完整的;在遇学生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指导,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机,学习效果才会最好。

(四)在合作中学会组织选择组内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总结归纳意见、帮助别人评议等,定期培训、轮换小组长,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在合作中学会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构成合作学习的主要评价体系。

学生的评价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学生情感表现等都是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点。

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比如对书面作业的互批、互改,口头发言的互议、互论,作品表演的互观、互赏。

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

九、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及时调控,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一)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依照学生的知识层次、性格类别进行分类,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给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困生在组内的互帮互助、组间的竞争中,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让优秀学生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自信。

在合作中选好小组长,引导小组建立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合作。

引导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每位学生担任特定角色,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共同提高。

(二)教师的促进者角色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问在疑惑处,导在需要时,点在关键点,评得恰到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