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慕课的来源及实施方案

慕课的来源及实施方案

MOOC的沿革及实施方案
MOOC又被称为“慕课”。

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人数16万学生;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

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

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

从2008年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的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

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MOOC 的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

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

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

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MOOC
课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

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

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MOOC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

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二是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三是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

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

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通过这些免费的课程,世界上最优良的教育能够将其触角延伸到地球上最遥远的角落中,促进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扩大智力和人际网络。

关于MOOC在高校的推广和实施,我认为可以在个别科目中先试行,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只能是传统教学的补充。

因为MOOC影响师生交流。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MOOC形式却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学生有疑问也无处可问。

师生之间没有了语言交流,也就没有了情感交流。

学生是要用情感去感化的,学生的品行提高既要靠“言传”也靠“身教”。

其次,MOOC违背“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因年龄、智力、生活阅历、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差异,掌握知识的程度就有不同,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而MOOC让老师只能按同一标准来设计和编排课程,这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脱离了教育本质。

伊利诺伊大学在线学习、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Ray Schroeder说,在线学习有三样东西至关重要:涵盖内容的材料质量,教师的投入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程度。

最前者一般不成问题——大多的教授到时来自精英高校,同时目前MOOC大多的课程都是诸如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之类的技术性科目,内容直观明了。

但是,要确保教员能够“触手可及”并能提供足够的反馈,包括学生的互动,这点就棘手多了。

我的建议是:上某一门课程的所有教师每人都针对某一章节做一个内容提要和讲稿,集思广益,把有价值的内容选取出来,修改后制作一个慕课视频,放到学校网页上,供学生观看并提出建议,根据学生的建议经常修改更新慕课视频。

上课前,先让学生上网看这些慕课视频,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

老师上课时根据所讲的内容把这些慕课视频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去给学生看。

因为学生如果对所学的课程缺乏兴趣,不能自律的话,可能会被网上其他的东西吸引去,就不会预先观看慕课视频。

上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针对所学的内容互相交流,有疑问时提出来,老师答疑。

老师把学生的疑问和建议记录下来,开教学研讨会时提出来,大家集体商议后再对慕课视频进行修改和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