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之新老师
经历了一年的教学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回顾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禁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也深深感如今的学生比我们过去多了一份顽皮,一份灵活,一份大胆。
学生的水平一代比一代强,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要想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还需要走一段不寻常的摸索之路。
在教学期间,我的主要任务是班主任工作和英语教学工作。
首先我尽快了解整个班级的整体情况。
记得刚开学时,我对一切都不熟悉就积极主动去了解班级情况。
我们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和班主任的询问班级管理的方法,他们很热情的给我们传授管理班级的情况。
我们民主选举班委及充分调动较活跃同学的积极性,为班主任工作打好了一个基础。
在熟悉和掌握学生的过程中,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抓住一切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
除了上课时间,我尽量多与学生多接触。
像多去检查卫生,查宿舍等等。
同学们非常活泼可爱,还且很热情,相比之下,开始的时候我反而显得比较拘束。
慢慢地,我和学生们逐步熟悉起来了,因为年纪相差不是很大,我和他们的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为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行有很大的协助。
我的指导班主任潘老师,对我的班主任工作非常支持。
她给我耐心的讲解班主任工作经验,并鼓励我走进班级,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在她的指导下,我有机会就进入班级实行早自习、间操、午睡、下午自习等班主任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真切的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度,班级班委组建是否得力,怎样公平的对待同学,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怎样实行个别教育,这些具体的班主任工作对我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经过多次实践后,我也学会了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同学,对事不对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强势,将心比心,让学生在管理和被管理的位置上懂得换位思考,对学生多一点鼓励与关心,少一点批评与责备,注重德育教育。
所有这些班主任工作的展开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用心爱每一个学生。
学生实行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当,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协助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那怎么样才能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呢?我觉得:一、作好计划,繁而不乱二、了解学生,交流沟通三、做好自己,为人师表四、尊重学生,贵在坦诚五、善待后进,施予爱心七、对错分明,奖惩适当八、组织活动,积极参与。
九、召开班会,主题突出九、钻研教学,发展自己。
第一是预备阶段。
先熟悉班级的情况,在段老师(学科指导老师)的介绍下大体了解了全年级的学习情况。
然后通过作业的批改,慢慢理解学生的名字和学习情况。
然后,听指导老师上课再回来反思备课。
在我们的指导老师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学习怎样教学,以便让学生所接受。
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
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
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
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中所学到的以及指导老师赵老师的指导,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试讲。
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
现在都能清楚的记得自己作为真正的英语老师上第一节课时候的状态。
不但要想着自己上课的内容,还要注重着学生的状态,听懂还是听不懂,还要注意自己的教态,更甚的是要尽力掩饰自己颤抖的声音的双腿。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做个老师真的不容易。
”以前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抬着书就能够上课;但现在等到自己真正拿起书教书的时候,才明白这是件多不容易的事。
一名教师的天之就是教书。
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
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天职——授课。
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这样一个流水线。
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
因为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使用英语的水平。
所以课前备课就要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我尽力选一些贴近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在一种很自由很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虽然自己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存有很多缺陷。
(1)在讲授知识点时,没有突出重点、难点,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由学习。
(2)课堂的调控和应变水平还有欠缺,有待增强。
学生就像一个小宇宙,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应变水平。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往往还不够清醒,不能很好的处理。
我认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还是体现在课堂的控制上,课堂控制好了才能更好的实行教学。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但要当一名好的教师更不容易。
才刚毕业参加工作,自己还有好多不足之处。
社会的持续进步,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