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五四青年节。

有朋友问我。

你有偶像吗?这个,不好回答。

人家又追问。

那非得说一个呢?我想了想说:梁启超。

梁先生这个人值得钦佩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

梁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成名成家都有出息。

其中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

这不仅说明他治家有方。

而且说明所有跟他接触的人。

心灵都能被点亮了。

第二呢,就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永远不固执己见。

见错就改。

想明白就行动。

一生不受什么师门派系既得利益的绑架。

今天,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梁先生的生平事迹。

梁先生,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是驰骋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生于虎啸风生、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大时代。

自甲午败绩,改良派取代洋务派走上政治舞台起。

梁先生便作为维新派领袖及启蒙思想家,在长达2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从保皇派到革命派,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立宪,梁先生一直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直到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一命呜呼之后,梁先生才打算退出政界,效孔丘。

一门心思地去从事教育事业。

没想到时局突变,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先生便又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在反对复辟的通电中说:我,一介书生,手无寸铁,我今天所能做的,就是把的观点堂堂地亮出来。

我相信,凡是有一点人气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做。

至今读来,仍为之激动,令人荡气回肠。

我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梁文那种激情奔涌、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凌厉气势了吧。

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刊布报端,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

与谭嗣同等6人同参新政,因保守派所反对,变法失败,谭嗣同等被杀,梁启超逃亡日本。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

1929年1月19日病逝。

综其一生,真可谓是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

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国体问题》。

何其壮哉,何其勇哉,何其威哉。

真乃大丈夫也。

至于教育子女,梁先生亦有自己独到之处。

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但仍时时关爱着自己的9个儿女。

长女梁思顺(令娴)是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

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研究。

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

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

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
之本。

他的治学观点时至今日仍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此处,我原文摘出。

供大家一起品味。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先生之话。

朴素无华,却句句为之良言。

我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

也应当应用先生的这点精神。

踏踏实实做学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里还有几则关于梁先生的一些生平琐事,删选一二。

这里摘录出供大家一起欣赏品味。

在细节和日常生活中感悟梁先生的为人。

相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

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

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

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先生之可爱,大抵如此。

真实,率真。

好玩又可爱。

并且,先生也很真诚和坦诚,更为宽容。

1926年3月8日,梁先生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

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

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

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先生之胸襟。

由此可见一斑。

梁先生与其妻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做了一辈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启超却为此悔恨终生。

在李惠仙弥留之际,他对大女儿梁思顺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顺儿啊,我总觉得你妈妈的那个怪病,是我们打那一回架打出来的,我实在哀痛至极始终不忍说,现在忍不住了,说出来想把自己的罪过减轻一点。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

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

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哀转久绝。

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念念不忘。

梁先生在文学方面更有作为。

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

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

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最后,我想以一篇梁先生所写,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作为我的结束语。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妇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