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章 宏观经济学争论(基本观点)

第12章 宏观经济学争论(基本观点)


从消费支出来看,消费支出是一个取决于 收入水平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与此同时,储蓄倾向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即: C=C(Y) 从投资支出来看,投资支出取决于投资的 预期利润率和代表借入资金成本的利率。 即: I=I(r) ; I 与 r 为反向关系
利率决定的问题
在凯恩斯看来,货币供给M的增长可以导致利率r的下降, 利率的下降可以促进投资,投资增长通过乘数效应带来 产出 Y 和就业 L 的扩张 • ============================== 凯恩斯认为: 由于工资和价格 的 粘性(不是自由伸缩的), 市场不会很快自动达到均衡 (也许长期会达到均衡; 但”长期我们都已经死去”) 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地干预经济, 调节总需求, 使经济尽快达 到均衡, 减少失业和通胀, 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 适当调节总需求是关键(需求决定供给) 但是1960S—1970S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使这一理论 遇到极大的挑战: 无法解释 经济停滞 与 通货膨胀 共存
自然失业率
在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模型里,当工 资无法调整到使供求相等的水平时,就会出现失 业,这一类失业称为古典失业,也称作自然失业。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里,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 有效需求的下降,因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构成 现代经济失业的主要原因,这一类失业被称为凯 恩斯失业,或者是周期性失业。 在信息不十分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 差异较强、培训劳动力又需要成本的情况下任何 经济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 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 业率。
第12章(补充)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争论与发展
第一节
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
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有效的, 价格可以 自由伸缩(变动), 使得经济自动达到均衡, 即: S=I ; M=X ; T=G ; W=J ; 因此, 失业 , 通胀 , 经济停滞 不会在长期 存在(短期可以出现), 政府不必干预经济.
萨伊定律
•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 交换到其他物品而进行生产,因此,“一个产品 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向其它产品 提供了市场”。产品的生产同时创造了收入和购 买力,也就是说,“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供 求自动调节达到平衡, 经济不会出现普遍的过剩. 这就是萨伊定律。说明市场是有效的.
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
• 古典经济学的推理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 (1)所有经济主体(家庭和厂商)都是理性的,他 们的目标函数或者是追求效用最大或者是追求利 润最大,他们在行为决策时拥有完全信息,且不 存在货币幻觉; (2)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此经济主体在市 场价格信号之下,可以购买和销售其所愿意进行 的交易数量,市场上的交易只在市场均衡确定之 后才能进行,即任何市场不存在失败交易(非均 衡价格之下的交易); (3)所有经济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否则决策混乱)。
新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从总体上来说,政 府不需要对经济运行采取任何的调控政策。 第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货币高度中性为基础, 反对凯恩斯相机抉择的“反周期刺激政策”。 第三,更一般地说,不仅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 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李嘉图等价 原理”。政府无论是选择通过减免税收还是通过赤 字财政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最后,对大量的使用宏观经济模型来评介不同政策 方案的效果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即: 货币的供给量 M 决定了价格水平 P
古典经济学中的二分法
• 实际因素决定实物经济领域的各个变量,例如 就业或失业率、实际产出、投资、进出口;
• 货币的多少只决定价格水平(名义量), 不会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即:货币中性)。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无直接关系) 但这个结论在长期是成立的;短期不成立
货币主义在政策手段的取向
• 按照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扩大 财政支出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带动产出和就业成倍的增长, 因此,财政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手段。由于货币需求函数 不具备稳定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货币数 量较大的变动只能引起利率水平较小的变化,因此,在凯 恩斯看来,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应当使用财政政策)。 • 而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函数具备稳定 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货币数量较小的变化 就能引起利率水平较大的变化,进而对实际收入和就业水 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由于家庭的消费支出由永久性收入决定,对付经济衰退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税)只会增加家庭的暂时性收入从 而增加储蓄,并不能起到刺激消费从而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货币主义眼中,财政政策通常是没有效果的。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 影响货币的需求的因素: 第一,财富总量,这是家庭可持有的货币数量的 最大额,因此我们说家庭的货币需求首先要受到 家庭财富总量的约束; 第二,持有货币可以给持有人带来收益,因此家 庭在决定总财富中的多大比重以货币形式持有时, 就要将货币收益与其他资产形式的收益相比较; 第三,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货币的 需求。
古典宏观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决定 2、货币数量论 3、萨伊定律
一. 总产出(GDP)和就业水平的决定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有效的, 价格可以 自由变动, 使得经济在各个市场自动 达到均衡, 即: S=I ; M=X ; T=G ; W=J ; 由此:Y=C+I+G+(X-M) 即可由市场自动达到均衡时决定。
二. 货币数量论: 通胀的古典分析
• 在古典模型中,有以下形式的交易方程式: PY=MV (12.1) 这里P是价格水平,Y是实际产出,M是货币数量 (即 供给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 古典经济学假定,实际产出Y取决于资源、技术等实际因 素,基本保持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接近于不变(取决于 货币制度), 因此V/Y就可以被视作为常数,则(12.1)可写成: P=(V/Y)M (12.2)
货币主义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 一个经济学流派,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 的代表人物。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在现代 经济中的地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重要,货币数量论的分析方法 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方法,因此货币主义也被 称为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由于货币主义站在 古典立场上最先展开了对凯恩斯理论的批判,因 此往往也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1929---1933”大危机”否定了古典理论 由此导致了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
• 凯恩斯学派的核心是有效需求(总需求)原理。 • 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有资源闲置的经济中 (经济衰退),产出水平进而是就业水平取决于各 种经济主体的总支出(总需求, 有效需求); 它们包 括:家庭的消费(C)、厂商的投资(I)、政府购买 (G)和净出口(M-X)。 • 如果不考虑政府购买和进出口(封闭经济),有效需 求就由家庭消费C和厂商投资支出I两部分构成。 • 政府刺激总需求才能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主义(新古典)学派
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自然失业率 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反对凯恩斯的观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仍然是最有效的 政府干预导致扩张过度,更易于导致通胀 使得经济波动加大.政府只需要根据经济增长 的速度及物价水平控制好货币供给量
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