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传感器心得体会篇一:毕业设计温度传感器篇二:温度控制电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林喜荣完成时间:成绩:1温度控制电路设计报告一. 设计要求设计一温度控制电路,用电阻模拟温度传感器,用不同颜色的LED灯的亮灭对应不同温度。
,(1).用电阻模拟温度传感器,。
通过调节电位器来调节电压,与串联分压电路的电压进行比较。
(2).要有一个放大电路,调节电压与串联分压的结果通过放大电路来输出。
上级的输出通过开环电压比较器,来决定开环电压比较器输出高低电平。
(3).调节电位器,观察红绿发光二极管交替点亮,通过搭建的电路图分析工作原理,验证实验是否正确,测试各电路功能。
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灯的亮灭对应不同温度。
(4). 在实验前,通过电脑软件进行仿真,确认实验通过测试,才可以进行实际实验;二. 设计的作用、目的作用:简易温度控制器是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电压的变化,再利用比较运算放大器与设置的温度值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输出高或低电平从而对控制对象即加热器进行控制。
其电路可分为三大部分:测温电路,比较/显示电路,控制电路。
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对于我们所学的传感器原理知识所进行的一次实际运用,通过自主的课程设计和实际操作,可增加我们自身的动手能力。
特别是对温度传感这方面的知识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传感器课程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的:1,巩固加深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查找资料、定方案、设计电路、仿真和调试、等环节的训练,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几种常用集成数字芯片的功能和应用,并掌握其工作原理。
4.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三.设计的具体实现1.系统概述温度控制电路要求电路对系统的温度变化有着灵敏的反应,将温度信号转化2为电信号,需要在温度的变化超过一定界限时进行报警。
因此可知此电路应包含温度传感电路、电信号处理电路、温度控制报警电路。
本系统由温度传感器电路即热敏电阻,电信号处理比较电路即电压比较器LM324D及附加电阻,温度控制报警电路即三极管2SC1815及红绿LED发光二极管各一盏。
其温度传感控制系统如下图:3温度控制电路框图这样设计的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仿真,,可行性更高。
所采用的元件都是常见方便使用的,因此更适合实验使用。
通过主要执行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块,分别是温度传感、信号处理和报警控制。
温度传感部分使用最为常见的热敏电阻。
其阻值近似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线性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来代替热敏电阻。
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更易于操作电阻的变化和电压比较器输出的信号。
从而控制LED发光二极管的交替发亮。
温度控制电路在工作过程中,在环境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时,热敏电阻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触发电压比较器,使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三极管导通,短路绿色LED发光二极管,导通红色LED发光二极管。
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热敏电阻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电压信号低于设定的电压,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三极管不导通,绿色LED发光二极管导通发亮,红色LED 发光二极管截止。
2.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温度控制电路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温度传感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和温度控制报警单元,下面详细分析各个单元电路器件的选择、设计和工作原理的分析、仿真,包括有关参数的计算及元器件参数的选择。
.温度传感单元此单元主要由温度传感器构成。
在温度传感器的选择上,常有两种方案。
一是选用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热敏电阻,二是选用数字集成芯片如LM35。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也称PTC型热敏电阻器,属于直热式热敏电阻器,其主要特性是电阻值与温度变化成正比例关系,即当温度升高时,电阻随之增大。
LM35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系列产品之一,它具有很高的工作精度和较宽的线性工作范围,该器件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成线性关系。
因而,从使用角度来说,LM35与开尔文标准的线性温度传感器相比更有优越之粗,LM35无需外部校准或微调,可以提供常用的室温精度。
为了实验和设计的方便,在温度传感器的选择上,本次设计采用热敏电阻器。
在仿真模拟电路和实验搭建电路的过程中,由于直接控制温度变化而使热敏电阻发生变化较为困难,因此采用阻值可以线性变化的滑动变阻器来近似代替热敏电阻,二者在输出电阻方面性质方面几乎一致,采用滑动变阻器可以使实验过程更为方便,误差和变化更小。
温度传感单元需要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在热敏电阻即滑动变阻器一侧串联一电阻,并接入直流稳压电源,则可以通过串联分压将电阻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如图所示:4定值电阻阻值可以选择R3=2千欧,滑动变阻器选择R1=5千欧。
.信号处理单元此单元主要由同相比例放大器和附加电阻构成。
通过电阻串联分压,滑动变阻器一端输出微小的电压信号,而这样微小的电压信号是不足以点亮LED发光二极管的,因此要在它的输出端接入同相比例放大器。
经过放大的电压信号输入电压比较器,与设定的电压对比而产生高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的导通。
其电路如图所示:5篇三:嵌入式系统温度传感器安徽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题目: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指导教师:鲍广喜专业班级:计算机102 学生姓名:刘斌学号:3090701206起止日期:成绩: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嵌入式技术作为主处理器的温度采集系统,利用S3C44B0x ARM微处理器作为主控CPU,辅以单独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数据,实现智能化的温度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显示等功能,并讨论如何提高系统的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设计步骤和基本要求:1. 设计实验电路(要求利用实验仪的硬件资源)2. 分析实验原理3. 列出实验接线表4. 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实验程序5. 通过实验验证功能的实现6.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如何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显得越发重要,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精度是数据采集系统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单片机、1ARM、DSP 等各种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为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对信号进行高速和高精度的采集以及对采集数据处理的研究和设计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本设计是基于嵌入式技术作为主处理器的温度采集系统,利用S3C44B0x ARM微处理器作为主控CPU,辅以单独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数据,实现了智能化的温度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显示等功能,并讨论了如何提高系统的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并解决了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于存在响应慢、精度低、可靠性差、效率低、操作繁琐等弊端,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设计目的温度采集一、绪论2数据处理ARM S3C44B0(1)了解所选择的ARM芯片各个引脚功能,工作方式,计数/定时,I/O口,中断等的相关原理,并巩固学习嵌入式的相关内容知识。
(2)通过软硬件设计实现利用ARM芯片对周围环境温度信号的采集及显示。
设计背景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且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它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的,它必须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才会具有生命力、才更具有优势。
因此嵌入式系统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它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必须结合实际系统需求进行合理的裁减利用。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这一点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嵌入式系统必须根据应用需求对软硬件进行裁剪,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等要求。
所以,如果能建立相对通用的软硬件基础,然后在其上开发出适应各种需要的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模式。
目前的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往往是一个只有几K到几十K微内核,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进行功能扩展或者裁减,但是由于微内核的存在,使得这种扩展能够非常顺利的进行。
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
数据采集系统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
被采集数据是已被转换为电讯号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水位、风速、压力等,可以是模拟量,也可以是数字量。
采集一般是采样方式,即隔一定时间(称采样周期)对同一点数据重复采集。
采集的数据大多是瞬时值,也可是某段时间内的一个特征值。
准确的数据量测是数据采集的基础。
数据量测方法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检测元件多种多样。
不论哪种方法和元件,均以不影响被测对象状态和测量环境为前提,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传统的温度采集系统由于存在响应慢、精度低、可靠性差、效率低、操作繁琐等弊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高速度、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操作方便的温度采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就成为了解决传统温度采集系统各种弊端的优先选择方案。
二、设计方案设计要求(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熟悉所选ARM芯片及温度传感器3(2)总体设计方案规划(3)系统硬件设计,熟悉AD转换原理及过程,温度传感器与ARM芯片的硬件接口实现及温度显示。
(4)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温度的AD转换及显示的软件实现,用汇编语言编程(5)设计心得体会及总结方案论证有许多客观需求促进了ARM处理器的设计改进。
首先,便携式的嵌入式系统往往需要电池供电。
为降低功耗,ARM 处理器已被特殊设计成较小的核,从而延长了电池的使用时间。
高的代码密度是嵌入式系统的又一个重要需求。
由于成本问题和物理尺寸的限制,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是很有限的。
所以,高的代码密度对于那些只限于在板存储器的应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嵌入式系统通常都是价格敏感的,因此一般都使用速度不高、成本较低的存储器。
ARM 内核不是一个纯粹的RISC体系结构,这是为了使它能够更好的适应其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ARM内核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没有在RISC的概念上沉入太深。
现在系统的关键并不在于单纯的处理器速度,而在于有效的系统性能和功耗。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嵌入式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系统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并且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系统遵循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设计思想,按照系统的功能层次,在设计中把硬件和软件分成若干功能模块分别设计和调试,然后全部连接起来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