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知识点➢名词解释观察学习(真题)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聚合交叉研究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15年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最近发展区儿童智能发展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或成人帮助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同化(真题)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顺应(真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07年平衡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格赛尔儿童发展量表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双生子爬梯实验,顺序的16年视实验涯吉布森婴儿依恋(真题)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建筑性游戏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
在建筑性游戏中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
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10年元记忆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参加;这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座山实验基于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的视角和观点。
守恒实验基于“液体守恒”等试验,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自我中心性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认为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认识不到他人的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和看到自我概念一个人最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13年类包含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包含认识能力。
譬如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
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观点采择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10年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简答题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述/简答/真题)12年(1)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一般认为,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 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内在需要和外部教育):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里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里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
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
2.发展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简答/真题)一、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纵向研究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即进行追踪研究。
优点:比较系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广泛使用;缺点:研究时间长,有些变量不易控制。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研究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缺点:看不出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3,聚合交叉研究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
有很高价值,但实施难度大。
(类似混合研究设计)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1,整体研究(系统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全貌。
可了解总体概括,但涉及因素多,难以进行精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
2,分析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便于细微点上深入研究,容易与儿童整体的心理状态相分离。
三、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1,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细致深入,自然观察,获得个性资料较真实可靠。
缺点样本代表性小,难以说明大群体。
2,成组研究是将相对多的被试作为一组进行研究。
优点:取样范围大,具代表性,结果便于统计学的推论价值,实验结果的推断更有科学性。
缺点是在自然程度和深入程度不如个案研究。
3.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假设(简答/论述)(皮亚杰的研究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
特点: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证思想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2,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的智力发展路线;3,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4,构造了发展认知理论框架;5,创造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方法。
)(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而是主动寻求刺激,与环境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表现在儿童的好奇心,永远区寻找新的东西,就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儿童智力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是指认知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1,整体性是指结构中的各种成分之间呈有机性联系,不是各个独立成分的混合,各成分和整体的变化由统一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变化。
2,转换性是指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地智力结构呈现不同特点。
3,自调性是指结构的变化受自身规律的自行调节,不用借助外界因素,结构是封闭性的自调性组织。
儿童的智力结构不断改善和转换,由最初的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运算思维图式。
(三)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怎么样的智力结构。
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他认为不存在单纯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思维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四)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和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09年1,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某一阶段可能提前或推后,但先后顺序不变。
2,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具有质的差异。
3,在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
在不同的方面儿童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
4,发展的顺序不能改变,任何个体都将按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4.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及基本特征婴儿期年龄阶段0-3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 会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2) 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3) 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4) 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5.婴儿感知觉能力发展特点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是感知觉。
(1) 感觉的发生:4-5个月的胎儿就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5-6个月的胎儿就已经建立了听觉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视听协调能力;除此以外,婴儿在味觉、嗅觉、触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2) 空间知觉:视崖实验证明2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新生儿已能对空间上逼近的物体有反应,2-3月时已有了对逼近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
6.乔姆斯基语言理论(转换生成说)(1)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装置”(LAD)实现的。
(3)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的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7.婴儿气质的三种类型托马斯、切斯在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1) 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占研究对象的40%,属于这一类;具体表现是,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 困难型:这类婴儿约占研究对象10%,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3) 迟缓型:这类婴儿占研究人数15%左右。
他们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
在无压力情况下,也能在新环境中逐渐活跃起来。
上述三类婴儿占总研究人数65%,另有35%婴儿属于中间型。
8.★★★★★什么是婴儿依恋,婴儿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类型?(论述/真题)15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此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交往和感觉交流中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重要作用。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1,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牙牙学语、注视、拥抱等都指向母亲;2,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感到舒适、愉快;4,在陌生环境和见陌生人时产生的焦虑会随母亲的出现而增加安全感;5,平时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是首先想到母亲。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了解)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的反应没有分别,喜欢所有人,所有人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各种接触能让婴儿愉快,没有对任何人产生偏爱。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偏爱,对所熟悉和人和陌生人反应不同。
向母亲多表现出积极性行为;对陌生人反应少,但还不怯生。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离开则哭,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给婴儿欢乐;只要在母亲身边就能安心玩和探索周围环境;明显的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