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课件

2019年《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课件


(七)仲裁裁决
注意:
3.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庭不能形成多 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书自 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4.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 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三、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适用范围 审判制度 诉讼管辖
诉讼原因
管辖地
合同纠纷
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
保险合同纠纷 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
票据纠纷
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
运输合同纠纷 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
侵权行为
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被告住所地
2.主要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区 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行政规章、国际条约等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仅次于宪法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六)仲裁协议的效力
1、协议效力发生时间: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2、协议效力确认:
对协议效 请求 仲裁委员会 做出 决定
力有异议
人民法院
裁定
由人民法院裁定
应该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七)仲裁裁决
当事人协议选定仲裁委员会
▪ 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 回避制度 特▪ 开庭不公开 点
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可根据仲裁申请书等材 料作出裁决;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但涉及 国家秘密的除外
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 基础培训课件
2018-2019
知识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知识结构和内容
总论
概念、关系、事实 法律基础
形式和分类、体系
仲裁、民事诉讼(平等)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概念 法律责任
种类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不平等)
一、法和法律
1、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 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依据
分类
是否合法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是否通过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 行为
主体意思表示形式
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
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行为表现形式
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法的形式 1.概念: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
五、法律部门与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 七 个 (2)民法商法法律部门 主 要 (3)行政法法律部门 的 法 (4)经济法法律部门 律 部 (5)社会法法律部门 门
(6)刑法法律部门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经济纠纷解的概念与解决途径
本节 基本结构框架
仲裁 民事诉讼
2.特征: (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进行裁判; (3)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二)仲裁的适用范围
适用仲裁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 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不能提请仲裁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 行为 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
活动。 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
提示:活人的整个身体 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 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
三、法律事实
注意: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提示:①特别程序、②督促程 序、③公示催告程序④企业法 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实行一审终审,对终审判决、 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三)诉讼管辖
1.级别管辖:
★根据案件性质、案情繁简、影响范围确定上下级受理
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大多数民事案件均归基层法院管辖。
(三)诉讼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 2.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提示:法并非是社会认可即可 2.法的本质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的特征
国家意志性 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
强制性
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循的效力
利导性 规范性
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而普遍适用
外国人及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 容
概念: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
权利
表现: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
包 括
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 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
义务
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
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
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


2.法律关系的内容
义务
▪ 和解 ▪ 调解
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在仲裁庭作出裁决前可先行调解
(七)仲裁裁决
注意: 1、仲裁庭组成:由3名仲裁员或者l名仲裁员组成,由3名仲
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
2、回避制度,仲裁员必须回避的情形: (1)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 决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 的请客送礼的。
(1)劳动争议 不适用于《仲裁法》
(2)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三)仲裁的基本原则
自愿原则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由双方自愿达 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
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合法合理原则 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
仲裁机关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 独立仲裁原则 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
诉讼时效
五类适用情况
合议、回避、公开、两审终审4大制度 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 普通诉讼时效 特别诉讼时效 中止、中断和延长
(一)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具体范围举例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 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 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 权纠纷等案件 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
特别行政区的法
自治法规
规章—部门规章的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国际条约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提示] 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最高法院所作的判决书 只是一种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
四、法的形式和分类
总结:
形式
制定机关
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行政法规
国务院
法 规 地方性法规 省级、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法的分类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本法和普通法 实体法和程序法 一般法和特别法 国际法和国内法
公法和私法
五、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概念: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 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提示1:法律部门 划分的标准首先 是法律调整的对 象,即法律调整 的社会关系
法律部门 与法律体系
提示2: 法律部门 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可以交叉、重合,没 有对错之分,只有方 便与不方便、合理与 不合理之分
积极义务 消极义务
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 务,如纳税、服兵役等
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 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 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
[[提提示示1]1]权权利利和和义义务务的的关关系系: 法:律法地律位地平位等平、等权、利权与利义与务义的 内务容的对等内或容不对对等等或 不 对 等
[提示2] 权利和义务的保 护: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 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 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 件 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讼案 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二)审判制度—合议制度
要点: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一、经济纠纷的概念与解决途径
概念: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 引起的权益争议 。
解决途径:
仲裁 平等主体之间
或裁或审原则
民事诉讼
需有仲 裁协议
必经复议
行政复议
如纳税
不平等主体之间
经济纠纷
行政诉讼
选择复议
二、仲裁
1.概念: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 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
法律 事实
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
自然现象(绝对事件) 现象
社会现象(相对事件)
活动
1.法律事件
特点: ★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分为以下两种: 绝对事件
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如地震、洪水等
相对事件
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如爆发战争等
2.法律行为
特点:★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 ★能够引起法律后果 ★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3.法律关系的客体
概念: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具体内容包括:
满足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并能为人们实现 物 支配和控制的各种资源。如士地、矿藏、水流、森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