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专题知识点总结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一)河流的水文特征:量季速沙冰汛1、流量大小和流量季节变化——最主要和气候和补给方式有关①流量的含义:即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以立方米/秒计)②流量的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降水)、下渗、流域面积、支流、植被、人类活动等2、水位变化——气候和补给方式、植被覆盖率①长江流量大且水位的季节变化大②塔里木河流量小且水位季节变化大3、含沙量——最主要考虑植被覆盖率和人类活动(也和降水强度、土质、坡度等相关)4、结冰期①有无结冰期②结冰期的长短——考虑气温、纬度、洋流、地形5、凌汛①条件: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河流有结冰期②时间:初冬、冬季、初春③典型区域:黄河宁夏段、山东段;中国东北;俄罗斯的“毕业了”6、汛期:季节;长短①东北有春汛夏汛两个汛期②地中海河流冬汛③南方的河流汛期长④西北内陆地区汛期短7、流速——地形地势8、水能——流速快落差大;流量大Eg 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河流流量特点a.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少甚至断流)——支流少、冰雪补给、气温b.越往下游沙漠地区流量越小——下渗、人类过度的用水(二)河流的水系特征:一支速水流流流1、支流①支流的多少(长江支流多;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汇入)②支流的形状(盆地向心状水系、山地放射状水系、长江树枝状、海河扇状)2、流速、水能——地形地势3、流域面积:两个分水岭之间的汇水区域的面积①区别流域面积和水域面积②流域面积一般不发生变化(除非地形改变,或者发生了河流袭夺现象)③长江的流域面积大(秦岭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的河流流域面积小④河流的流量大,是因为流域面积大(可能正确)⑤河流的流量增大,是因为流域面积增大(基本错误)4、流向①等高线的凸向和河流的流向相反②流向描述有时候可能需要分段③通过河流流向判断地势高低④通过流向判断河流注入的水域,进而判断是内流还是外流,参与哪种类型的水循环⑤流向多变,推测地形情况:可能是地形复杂,也可能是平原地区河道弯曲5、流程:①陆地面积较小、岛国、陆地比较破碎的河流流程短(海南、日本、马达加斯加、印尼、英国等)②国际型河流流程长(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黄河)6、其他水系特征:河网密度等二、水文水系特征的运用(一)河流航运价值高的原因(以欧洲为例)1、流量、水位: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均匀= 河流的流量大且水位季节变化小,水位稳定2、含沙量:河流的含沙量小,淤积少,河床深3、结冰期:没有结冰期(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4、流速:地形平坦,流速慢,落差小,水流平稳5、支流:支流众多,河网密布,四通八达6、流向:入海,外流河,可河海联运7、流程:流程长,经过国家多8、经济: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二)河流多洪涝灾害的原因(以长江为例)1、流量①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流量大(建水利枢纽、水库)②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河流的径流量大(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做抗灾准备)2、含沙量: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蓄洪排洪的能力下降(上游植树造林)3、汛期:(季风活动不稳定,夏季风的势力弱)雨带长时间停留,降水时间长,汛期长4、流域面积、支流:流域面积广阔+ 支流众多,由南北两侧汇入干流= 汇水多(加固河岸堤坝)5、流向: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裁弯取直)6、地形:平坦,排水不畅7、人类活动①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②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退耕还林)(二)湖泊湿地的性质1、咸水湖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②河流和地下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把土壤和岩石里的盐分溶解,河流携带盐分注入湖泊③内流湖,湖水和盐分无法被地表径流带出④水分蒸发,盐分累积⑤其他:古代海洋的遗迹(里海、海迹湖)2、淡水湖(三)湖泊湿地的作用1、大气①(气候)调节气候②(湿度)增加空气的湿度——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干旱加剧③(温度)调节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温室加剧2、水源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丰水期洪涝灾害加剧,枯水期时出现断流3、土壤:干旱区的绿洲减轻土地过度的沙化——荒漠化、沙尘暴、盐碱化加剧4、生物:保持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减少5、环境:净化水体和空气,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污染加剧6、经济①为种植业提供灌溉用水,为渔业发展提供条件②提供原料和能源(湿地植被、芦苇、鱼虾、盐、碱等)③提供自然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④科研价值(四)湖泊湿地萎缩的原因1、泥沙增多①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湖泊湿地②围湖造田、填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农业用地、城市交通用地)2、水量减少①(深居内陆;出现旱灾)降水少,夏季气温高,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长江中下游伏旱)②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③水利工程建设+ 沿岸过度引水使用= 河流湖泊水量减少④冻土解冻,下渗增加3、生态破坏①内陆地区:沙尘暴和荒漠化的侵蚀②全球变暖,冰川数量减少,冰雪融水减少③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和海水侵蚀④环境污染:使得湿地富营养化(藻类和水草丛生),泥炭化加速其他人类活动水循环概况1、地球上的水:气态(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数量最大)、固态(高纬度、高山或特殊条件下)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会判断河湖或者区域参与何种循环)3、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蒸发、水汽输送)、重力(降水、径流)4、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最主要的影响环节是地表径流5、意义①水资源的更新和再生②促进了海陆之间、高低纬之间能量传输(洋流)和物质迁移(搬运),维持全球水、热平衡③影响全球的气候④塑造了地表形态(降水是自然带的基础,径流是地表形态的基础)⑤联系了4大圈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二、水体间的相互循环(一)蒸发1、蒸发的条件:气温、降水、风力、光照、水域面积(光照强,气温高,风速大,湿度小,水域面积广,蒸发量大)eg 我国西北内陆多咸水湖的原因2、蒸发的主体:植被、水域、土壤、冰雪的升华eg 城区的蒸发量比郊区________eg 城市的降水量比郊区________(二)下渗1、土质疏松程度:土质疏松,容易下渗2、植被覆盖率: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被破坏减少下渗;地表径流增多;流水侵蚀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加3、地势起伏:地形平坦或低洼,地表水停留时间较长①建设梯田=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②灌溉农业区=地形平坦;大水漫灌=易下渗=地下水位升高;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盐分集聚,盐碱化③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形崎岖=不易下渗=暴雨时地表径流增加=流水侵蚀加强=水土流失严重4、降水强度:同样降水量,持续时间越短,降水强度越大,汇成地表径流流出的越多,下渗越少(三)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①降水多的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少的区域以雨水补给为辅(在回答河流的补给方式时,要注意主次)②发生时间:雨季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比如我国东北地区,出现春汛)①发生时间:春季,补给季节变化______②意义:缓解春旱、补给河流、提供水源③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山冰川融水(冰雪融水,可以理解成为冰川融水,也可以理解成为冰川和积雪的混合)(西北、青藏高原)①发生时间:夏季(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最多),补给季节变化____,年际变化____②意义:提供水源③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湖泊水补给①湖泊处于源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天池,松花江,单向补给)②湖泊处于终点: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内陆湖,单向补给)③湖泊处于中部:和河流相互补给(双向、鄱阳湖、洞庭湖)5、地下水补给①特点:全年平稳、持续、夏季略多,量小②地下水与河流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位的高低③地上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上河=河流水补给地下水④过度利用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考点分析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①沼泽形成的原因:上不去、下不去、流不走,降水多,来水多②河流水量减少(内流河断流)的原因:降水少、来水少、上得去、下得去、排得走2、河流的补给方式:往往有多种补给方式,不同河段或不同季节,补给方式也不相同3、陆上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关键是看两种水体的水位高低,由高水位水体补给低水位水体,因此补给关系并不都是相互的,有些是单向的:如内流河对内陆湖的补给、地上河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冰雪融水对河流水的补给,火山湖对河流的补给三、洋流(一)洋流的分类1、性质分类:寒流;暖流结合等温线①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普遍性):凸向等值线的高值,弯曲处和两侧相比为低值②高高低低(特殊性):向高纬度凸表示高温,向低纬度凸表示低温③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向__________(二)洋流的分布(略)①要求能够从极地俯视图中,通过洋流判断南北半球②西风漂流:连续,环绕(南极洲),促进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水体和热量交换(三)洋流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①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维持全球的水热平衡②洋流对沿海局地气候产生较大影响2、对生物的影响①形成渔场:a 寒暖流交汇= 海水搅动,底层沉积物上泛带来饵料;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纽芬兰、北海道、北海)b 盛行离岸风,上升补偿流带来底层的饵料(秘鲁)c 处于河流的入海口,河流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和饵料(舟山渔场,当然也有寒暖流交汇的影响)d 位于浅海大陆架(水深<200m,结合等深线),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②暖流使得自然带向高纬度延伸,寒流使得自然带向低纬度延伸3、对航线的影响①顺流=加快航行的速度,节约时间,节省燃料②暖流,港口解冻,结冰期缩短=通航时间增加③高纬度的洋流会带来浮冰=增加航行危险(拉布拉多寒流携带冰山)④海雾(中低纬度寒流流经+中高纬度暖流流经+寒暖流交汇)=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增加危险4、对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eg 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污染物将如何扩散?(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秘鲁更干燥;印尼洪灾(我国台风势力增强)2、厄尔尼诺(南美洲西海岸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每隔数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成为西风,赤道逆流加强,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①印尼旱灾,森林大火;②秘鲁洪涝,鱼类死亡(水温和上升流受到抑制,都使得浮游生物死亡)③全球气候异常、农业减产(欧洲雪灾)④对我国:台风减少;夏季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现象;次年南方出现洪涝(夏季风弱,如1997年强一、资源调配的原因1.……,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2.资源分布不均①迁入地:缺少+ 不缺少但是有缺陷②迁出地:丰富+ 不仅丰富且有优势3.交通、政策、技术、生态……的支持二、资源调配的影响1. 对两地的影响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②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③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④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⑤加强两地的交流和联系2.对迁入地的影响①缓解资源的需求;②调整资源的结构;3.对迁出地的影响①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于资源开发利用②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描述题的答题思路1、描述整体2、描述内部的差异和变化3、描述特殊、极端二、描述地形、地势特点1、描述整体:地形以……为主+ 地形的基本特征①平原(<200m,等高线稀疏),山地(>500m,密集且弯曲)②丘陵、高原、盆地③等高线数值变化大,等高线密集= 地势起伏大④有明显的多种地形,切记需要分方位讨论2、描述内部差异:地势……高,……低(如通过河流的流向)3、描述特殊和极端:地形具备怎样的特殊性①山地的走向(以经纬线为参照物)、坡度的陡缓(岛屿)②平原的面积和形状、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③特殊的地貌:丹霞、喀斯特、雅丹、黄土、冰川、海蚀、风力等①其他区域特色(比如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等)、西欧平原(冰碛地貌)等)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