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铂类药物细对比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50年前,1967 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从此打开铂类药物抗肿瘤的市场。
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的化疗方案中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抗癌机制可分为4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DNA,引起DNA 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目前国内常用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共有五种,第一代顺铂,第二代卡铂及奈达铂,第三代奥沙利铂及洛铂,五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但适用范围、用法及不良反应又各有何千秋呢?一、五种铂类药物的基本情况1代:顺铂——1979 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应用广泛,但它缺乏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
2代:卡铂——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及Johnson Matthey 公司于1986年合作开发,是进入临床的第 2 个铂类络合物。
结构上以环丁烷二羧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增加了化合物的水溶性。
特点如下:(1)化学稳定性好,水溶性是顺铂的17倍;(2)胃肠道等毒副反应程度低于顺铂,病人耐受程度较高;(3)卡铂与顺铂具有相同的载体基团,对顺铂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再用卡铂时效果也不佳。
奈达铂(中国未上市)——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研制开发,于1995 年6月首次在日本上市。
结构上以乙醇酸取代顺铂分子上的两个氯离子,溶出度大约是顺铂的10倍,作用比顺铂好,且肾毒性较低,原因是由于这种药物在肾脏的分布不同所致,给予小鼠同样剂量的奈达铂和顺铂时,前者在肾脏的累积量仅为顺铂的40%。
3代:奥沙利铂——草酸-(反式-1-1,2 - 环己烷二胺)合铂的全称,是由瑞士Debiopharm 公司研制开发,1996年法国Sanofi公司生产销售。
作为一种稳定的、水溶性铂类烷化剂,是第一个明显对结肠癌有效及在体内外均有广谱抗肿瘤活性的铂类抗肿瘤药物,对耐顺铂的肿瘤细胞亦有作用。
洛铂——二氨甲基- 环丁烷-乳酸合铂,由德国开发。
2002年,我国海南长安国际制药从德国ASAT公司独家购买了在中国的专利权和生产销售权。
2005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上市。
其作用机制除影响DNA 的合成、复制以外,还可以影响原肿瘤基因c-mye的表达。
而c-mye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凋亡和细胞增殖有关。
二、五种铂类药物各自适应症1.顺铂是治疗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膀胱癌、睾丸癌、卵巢癌的首选药物之一。
2.卡铂除可作为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上皮)、胚细胞瘤、肝胚细胞瘤 5 种肿瘤的首选治疗药物外,还可作为膀胱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生殖细胞癌、肾癌、头颈部癌、成神经细胞癌、成视膜细胞癌8 种肿瘤的次选治疗药物。
3.奈达铂获准的适应证有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膀胱癌、睾丸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
4.奥沙利铂所独有的二氨基环己烷基团避开了顺铂的某些耐药机制(如错配修复缺陷和旁路复制机制)因此,奥沙利铂具有与顺铂不同的广谱抗肿瘤活性,对结直肠癌疗效最为显著,还可一线应用于胃癌、肝癌。
5.洛铂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三、五种铂类药物各自使用方法1.顺铂: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
2.卡铂:先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溶解,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0.5mg/ml,避光输注。
3.奈达铂:临用前,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稀释至250-500 ml,静滴60分钟以上,滴完后再补液1000-1500 ml。
4.奥沙利铂:先使用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溶解,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2h。
5.洛铂:5%葡萄糖250 ml 静滴2h。
三、五种铂类药物不良反应对比1.胃肠道不良反应:顺铂严重的恶心、呕吐为其主要的限制性毒性;卡铂的胃肠道反应较顺铂轻微且少见,停药1~2周可恢复;奈达铂的胃肠道反应为较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3.2%和32.4%;作为第3代铂类药物的奥沙利铂和洛铂的胃肠道反应最轻。
(顺铂>卡铂、奈达铂>奥沙利铂、洛铂)2.肾毒性:顺铂的肾毒性最严重,即使为抗癌活性最佳剂量时,肾脏毒性也会随之出现。
一般剂量主要产生肾小管的损伤,见于用药后10~15 d,多为可逆性;反复高剂量治疗可致持久性轻中度肾损害。
作为第2代铂类药物,卡铂和奈达铂的肾毒性明显轻于顺铂。
而第3代铂类药物如奥沙利铂和洛铂,肾毒性更是大大降低。
(顺铂>卡铂、奈达铂>奥沙利铂、洛铂)3.血液毒性:顺铂的血液毒性较严重,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7%。
卡铂的骨髓抑制作用更为强烈,不仅使白细胞减少,同时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也较高。
奈达铂的骨髓抑制作用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可导致白细胞、红细胞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
奥沙利铂单独用药时,引起骨髓抑制较少见,洛铂的血液毒性与奥沙利铂相似。
(奈达铂>卡铂>顺铂>奥沙利铂、洛铂)4.神经毒性:顺铂:主要表现为神经末梢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和球后视神经炎,听神经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不可逆的高频听力丧失。
卡铂:神经毒性较小,产生症状与顺铂类似,但症状较轻。
奈达铂:主要耳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最明显,包括急性和积累性神经毒性。
表现为手足和口周感觉异常和迟钝,握力减低,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7 d。
约1%~2%的患者发生急性喉痉挛,85%~95%的患者遇冷会激发和加重。
洛铂的神经毒性较轻,1.3%的患者发生感觉异常、神经疾病、神经痛、耳毒性,仅在0.5%的患者中发生精神错乱和视觉异常等症状。
(奥沙利铂>奈达铂>卡铂>顺铂>洛铂)四、总结综合各方面对比,简单来说,顺铂应用于多种肿瘤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显著的肾毒性,需在用药前进行水化利尿,其他不良反应亦较重,一般应用于身体基础情况较好的癌症患者。
卡铂不良反应轻于顺铂,但抗肿瘤作用也稍弱于顺铂,抗癌谱较窄,对食管、膀胱肿瘤不敏感。
奈达铂有最显著的耳毒性,日本上市,未纳入NCCN指南,循证学依据较少。
奥沙利铂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结直肠癌效果显著。
有神经毒性,经积极预防可避免。
洛铂于中国上市,目前国内批准用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及慢粒白血病,大型临床实验的循证学依据尚少。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4大类不良反应处理应该说化疗是癌症绕不开的话题,基本上已经沉淀为癌症治疗的基石。
据统计,在我国医院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
通过这些数据表明,铂类药物在化疗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铂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诸多方面的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和发展。
本文从胃肠道、肾、血液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就临床常见的铂类抗肿瘤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一些防治办法。
1.胃肠道毒性由于铂类药物对增殖旺盛的胃肠道上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几乎所有铂类药物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主要表现为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性腹泻。
胃肠道毒性顺铂严重的恶心、呕吐为其主要的限制性毒性,急性呕吐一般发生在给药后1-2 h后;卡铂的胃肠道反应较顺铂轻微且少见,多为Ⅰ~Ⅲ度,Ⅳ度很少发生,停药1-2周可恢复;奈达铂的胃肠道反应为较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3.2%和32.4%;第3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和洛铂的胃肠道反应最轻。
单独应用奥沙利铂的患者中大约有10%出现严重的恶心和呕吐,4%出现严重腹泻;单独应用洛铂时,仅有6.7%的患者呕吐比较严重,14.8%患者发生恶心,3.5%的患者发生腹泻。
不难发现,随着新型铂类药物的发展和应用,铂类药物的胃肠道毒性在逐渐降低。
防治对策治疗呕吐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药:目前,5-HT3受体拮抗药昂丹司琼、格拉司琼、雷莫司琼等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化疗引起的呕吐。
多巴胺受体拮抗药:主要通过阻断中枢化学敏感区和胃肠神经末梢的多巴胺受体来达到止吐的作用,如甲氧氯普胺,此类药物偶有锥体外系反应发生,为了加强疗效可与5-HT3受体拮抗药合用。
地塞米松:为预防迟发症状,可口服地塞米松,单独使用或与甲氧氯普胺、苯海拉明联合应用均可。
治疗难治性呕吐:对于难治性呕吐目前治疗的手段不多,主要是应用大麻类、加巴喷丁等[9]。
治疗腹泻:对于化疗药以及应用干扰素和白介素11(IL-11)带来的腹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多食低纤维素高蛋白食物;多休息,避免食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必要时静脉补充体液和电解质;腹泻次数每天超过5次以上或有血性腹泻者应停用有关化疗药物。
2 肾毒性铂类药物的肾毒性主要由铂元素在肾脏中的沉积引起,不同的铂类药物铂元素沉积程度不同,进而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
肾毒性顺铂的肾毒性最严重。
一般剂量主要产生肾小管的损伤,见于用药后10~15d,多为可逆性;反复高剂量治疗可致持久性轻中度肾损害。
卡铂作为第2代铂类药物,其肾毒性明显轻于顺铂。
用药者约25%肌酐清除率下降,25%尿酸增加,16%血尿素氮增加。
卡铂与有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会增加肾毒性,剂量应调整。
第3代铂类药物如奥沙利铂和洛铂,肾毒性更是大大降低。
奥沙利铂给药后24 h内从尿中排泄的原型铂与总铂的量分别为28%和76%。
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癌症患者应尽量使用奥沙利铂,而避免使用顺铂。
肾毒性防治:预先饮水或输液为了减少铂元素在肾脏的沉积,减轻铂类药物的肾毒性,在给药前可预先饮水或输液1~2升。
给予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与顺铂结合后可减少顺铂的活化程度,并且其在肾脏的浓度较高,能够减少顺铂在肾小管的重吸收。
给予细胞保护药:另外,一些细胞保护药如氨磷汀、有机硒制剂、谷胱甘肽、维生素C等都能起到保护肾小管、降低铂类药物肾毒性的功效。
3 血液毒性铂类药物所产生的血液毒性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的减少。
顺铂的血液毒性较严重,有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27%。
卡铂的骨髓抑制作用更为强烈,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不仅白细胞减少,同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也较高,在治疗14~28 d后白细胞数量最低,14~21 d后血小板数量最低,后持续2~3周左右可恢复正常。
奈达铂的骨髓抑制作用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可导致白细胞、红细胞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高于其他铂类。
奥沙利铂单独用药时,引起骨髓抑制较少见,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最明显,血小板的减少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
当给药量小于90 mg/m2时,无血小板下降;给药量为135~150 mg/m2时,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13%;给药量为175~200 mg/m2时,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28.5%,血液毒性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