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药物变态反应类型
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机体初次接触药物后,诱导体内产 生相当量的抗体,并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循环中的嗜碱 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 次接触相同的或有交叉反应的药物时,造成肥大细胞或嗜 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将颗粒中贮存的过敏介质释放出来, 导致过敏性休克、哮喘、荨麻疹。青霉素治疗过程中有过 敏,但致死性反应仅万分之一. Ⅱ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 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 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出血 坏死反应)、血清病、过敏性肺炎。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接触性皮炎属于此型.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
❖ 抗体的产生有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 抗原决定基所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及种类 都可不同。这有助于解释同一药物在不同 个体引发不同的变应性表现、不同药物有 引发同一类型的表现、同一个体在不同时 期对同一药物可有不同表现等复杂情况。
变态反应的特点
药物过敏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 患有其他过敏病者, 发生率比无其他过敏病者高~倍。有半数兼有多种药物过 敏. ·
❖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多见于—岁的成年人,女性比 男性多,年老者和岁以下儿童比较少见
❖ 各种途径如注射、口服、外用都可引起过敏性休 克,以注射给药者最为多见。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
❖ 呼吸道阻塞症状 由喉头水肿、气管支气管痉挛、肺水肿 等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窘迫、脸 色潮红等,伴有濒危感;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韩
云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 药物的不良反应指的是在常用剂量下由于药物或药 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包括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以 及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二重感染等。
❖ 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几十年历史,治愈了众多 感染性疾病,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但也出现许 多不良反应,严重时致残或致死。因此医务人员了 解和掌握抗菌药物的特性,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 发生极为重要。
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
❖ 抗菌药物变态反应是应用抗菌药物后的常见 不良反应之一,几乎每种抗菌药均可引起轻、 重不一的变态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 尚有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物热、 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 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
变态反应是型不良反应
❖ 药物变态反应是型药物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 的 —,死亡率为万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对一个药物表 现过敏。
❖ 变态反应具有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 ❖ 是一类与药物原有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的异常反应,不是由
于药理作用过度所致,故不能从已知的药理作用预测 ❖ 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 发生率较型为低,但死亡率较型为高。 ❖ 处理这类反应不是调整剂量,而是停用。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是指外源性抗原(变应原),在机体内 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并与相应的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发对机 体有害的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抗原:凡能被机体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识别” 为“异己”的成分,能引起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的产生,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导致免 疫反应发生的物质。
❖ 抗体:在药物变态反应中常被涉及的抗体为、与, 抗体的每一个基本结构单位有两个抗原结合点, 以此与抗原相结合。每一抗体有其特异性,它只 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
青霉素类用药前必须详问既往史
❖ 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既往史,内容包括:是否 用过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 磺 胺药等药物;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为.
过敏性休克
❖ 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占,在药物所致过敏 性休克中静脉用药占,肌注占,口服占,抗菌药物占
❖ 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发生率为 %—%,病死率%%。
❖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常极为迅速,约半数病人的症 状发生在注射后内,内发生者占%。但也有个别 病例于数小时内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甚至周后) 发病。
❖ 微循环障碍症状 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畏寒、冷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昏迷、抽 如瘙痒、荨麻疹、其他皮疹等。 ❖ 第一、二组症状较多见,第三组症状乃严重呼吸道阻塞或
微循环障碍的后果。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药物过敏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过敏体质虽然与遗传有密切 关系,但药物过敏不能直接由亲体遗传。
药物过敏首次发病有潜伏期 长短不定,一般至少约经周左 右。此段时间体内形成对该种药物的特异性抗体。
绝大多数药物过敏发生于第二次用药或多次用药之后而绝少 发生于首次接触者。
任何用药途径均可致敏 口服致敏率(皮疹占,休克占),注射致 敏率(皮疹占,休克占)
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 肾上腺素兼有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可使心率加 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 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扩张冠状 动脉。
❖ 由于本品能有效地升高血压、兴奋心脏、解除支 气管痉挛等,所以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肾上腺 素可以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所致的心跳减弱、血压 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为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 药。
变态反应的特点
❖ 再次发病无潜伏期 ❖ 与剂量大小不成平行关系 ❖ 仅见于少数人 ❖ 一般应具有较典型的症状或体征 ❖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主要致敏药物正随着时代而演变 这种演变,取
决于某种药物应用的广泛性及致敏度的高低。 ❖ 药物过敏有增多的趋势 在年代初期发病率仅
为.%,年代后期,增至.%,年增至.% ❖ 与患者疾病有关 如氨苄西林斑丘疹发生率,而慢
肾上腺素的用法用量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用. . 毫克。肌注或缓慢静注(必 须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多数情况即可改善,如 果疗效不满意,还可将本品毫克溶于一葡萄糖注射 液中缓慢静滴,至血压接近或恢复正常即可停药。
❖ 抢救过敏性休克时,毫克是一个危险用量,一次注 入往往会迅速引起高血压危象、肺水肿,甚至急性 脑出血死亡,老年人对此尤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