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调查对象]普通村民[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

“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农民工外出务工。

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

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

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

【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

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大。

胡士华认为教育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6】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因素的分析都相当精辟,但本文主要是基于实地调查的劳动力转移情况所做,故只根据所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方面加以分析。

二、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比较大,在被调查的59人中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

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

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临汾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所需技能和知识水平较低。

且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

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由于从事行业、技能水平、打工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

近期的物价水平上涨降低了部分打工者的实际收入,但当问及若物价水平进一步上涨打工者是否还会选择外出打工时,64.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或者他的家人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这和我们当初预想的结果有一定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劳动力流动呢?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如何?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一一解答。

(一)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现状。

从调查问卷和我们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地没有现代工业部门,经济构成主要是传统农业,而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这些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薄弱。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

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被调查者中的34.4%的人认为是文化程度和技能原因影响了它本人和家人的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由此可见当地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是相当薄弱的。

(二)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根据我们的分析家庭经济原因是导致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外出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人外出打工之前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但在打工之后,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

下面的调查结果清楚的显示了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64.4%的被调查者表示若物价进一步上涨,打工者仍会选择继续外出打工,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的人中有39.5%的人表示由于打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故不得不如此,有21%的人表示由于外出打工的收益大于种地的收益,所以仍旧外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外出打工虽然存在种种不便,但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依然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外出打工。

加之今年虽然粮食价格也在上涨,但较之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来说涨幅相对较小,而且当地居民表示家庭所种粮食基本用于家庭消费并不在市场上销售,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

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若继续坚持传统种植业甚至有可能使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地多数居民在物价进一步上涨时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

(三)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的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几乎没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

根据我们对外出打工者基本情况的统计大多数的外出打工者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并且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而他们具有的低人力资本对打工者本身的收入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从图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和技能对打工者工资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些具有低人力资本的打工者依旧选择外出打工。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和在家种田相比他们仍然选择外出打工。

一般来说外出打工者在一定的岗位上干了较长时间以后会积累一定的技能,但调查情况显示大多数低人力资本的外出打工者从事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这样的劳动不利于他们技能的提高,而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压之下也很少有人会主动的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3.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

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

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而是以工人、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主的身份活跃在社会经济舞台之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填补了城市结构性就业空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而且随着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将资金、技术、信息和新观念注入农村,加速了传统落后地区农村面貌的改变。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在方式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劳动力市场发展明显落后。

缺少组织引导,因此,农村劳务市场的发育尚处于原始阶段,以自发、分散、规模小、不规范为其显著特征。

一是缺乏准确的劳务信息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盲目外出务工,使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资被拖欠、克扣或被迫加班加点,工伤事故无人管、无人问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收入的增加和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是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差的问题,由此而造成就业层次低,择业空间小。

目前异地建筑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中的低层次工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去向。

三、结论及建议通过第二和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地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种植业收益不高,而当地转移的劳动力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阻碍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当地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向非农部门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发展当地手工加工和猕猴桃深加工工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其二、在当地村民中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如手工加工、维修、装修等,为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途径,也为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妇女们提供在家创收的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