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
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其中因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不安定因素逐年增多,有的导致群体性事件甚至形成命案,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此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分析和思考。

一、农村各种家庭矛盾纠纷现象
(一)宅基地纠纷
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家庭中,他们的子女目前均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娶媳妇、住新房”是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当前国家土地政策对农村宅基地要求甚严,所以宅基地矛盾不可避免地摆在他们面前,上一代的恩怨便转接到下一代身上。

为争一处先辈遗留的宅基地,轻者争吵,重者双方纠集亲友大打出手,到头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二)承包地纠纷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因《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30年内土地调整政策不变,20多年来,农村增减的人口承包地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工作的瓶颈,有的一家几口仅靠一人的承包地维持生活。

部分村干部为了收取承包费,宁愿把闲置富余的土地承包出去也不愿分到农户,导致承包地紧张,加上近年来免征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承包地成为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

年迈的父母在给孩子分家时将自己的承包地分给了儿女,但仅局
限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划分。

于是因争地边、田间地头植树、浇地排水等问题不断引发家庭之间的承包地纠纷,日积月累,积怨越来越深。

(三)家庭赡养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主要靠子女赡养,老人上了年纪以后便将自已的承包地平均分配给子女,由子女每月均摊相对固定的费用维持生活。

但近年来因为赡养问题引起的家庭纠纷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儿女不孝,拒不支付老人的赡养费用,另一方面是老人在对待儿女态度问题上亲疏不一,致使儿女有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结怨较深,矛盾便难以调和。

(四)婚姻纠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农村青年拥入城市打工谋生,青年男女在工作中建立恋爱关系后,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突出,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双方了解程度不够,最终往往导致感情破裂引起婚姻纠纷,双方情同仇人,大打出手。

有的因为彩礼问题和婚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相处问题引起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导致矛盾升级,发展成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

(五)其他纠纷
此外,因家庭琐事引起的矛盾纠纷也愈来愈多,某村一户村民婆媳之间长期不和,多次发生吵骂,后来发展到因为一口锅的使用问题引起打架,儿媳用铝锅将公公头部砸伤,公公用木棍将儿媳胳膊打伤。

二、家庭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浅析
(一)亲情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义孝悌廉”、“百孝顺为先”、“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成为某些人追求的目标,从而导致人生失去方向,心理扭曲,亲情缺失,为一尺之地、一言之间、一己之利、一念之差丧失天良,道德沦丧,视亲人如仇人,难免贻笑社会。

(二)素质偏低
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相当一部分属于文盲(或半文盲)、法盲,他们往往不懂政策,不讲法律,无视道德,言语粗鲁,行事鲁莽,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不计后果。

现阶段农村家庭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向,一种属于家庭和睦,儿女成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创业奋斗事业有成之后,逐渐融入城市群体;另一种属于儿女没有读书的天分,或因家庭贫困,或因轻视教育,而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第三种属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守着2亩薄地混日子,饿不死,撑不着,致富无门,人生无光。

而家庭矛盾纠纷大多因第三种情况形成。

(三)调处不力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所谓复杂性是涉及的问题往往比较棘手,时间长,遗留问题多,所谓特殊性是指双方的特殊关系导致村干部无从下手,因而推委、拖延,很容易形成矛盾升级。

三、解决农村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根本
近年来,各种普法宣传深入村庄农户,深入群众家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排群众之所难,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使很多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状态,为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政府部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评选“五好家庭”、“十佳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大减少和消除了农村家庭矛盾纠纷。

(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是关键
家庭矛盾纠纷一般因琐事而起,或因历史遗留问题积聚而成,因此,在矛盾纠纷形成之初,基层治保民调组织要加大排查调处力度,一是要做到信息畅通,及时发现苗头,这就要求我们的村干部和乡干部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二是要做到及时化解,通过法制学习、亲情感化、说服教育等多种渠道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排查调解处理家庭矛盾纠纷要掌握四字口诀,即“早”、“快”、“细”、“实”,“早”即发现早,“快”即介入快,“细”即分析问题细,“实”即解决问题实。

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要做到“五心”,即“耐心、交心、诚心、公心、尽心”,所谓“耐心”就是要耐心听取双方的倾诉,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家务纠纷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日积月累形成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具备一定的耐心,你才有可能坐下来听他们唠叨几个小时
讲以前的琐碎小事,也才能真正吃透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所谓“交心”就是和当事人交心,只有把你当做知心朋友,他才会向你倾诉委屈,所以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就是成功的开端。

所谓“诚心”就是胸怀群众,心系民生,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所谓“公心”,就是,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是非曲直,秉公论断,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所谓“尽心”,就是忠实履行职责,尽心尽责,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三)依靠政策、遵循法律是保证
家庭矛盾纠纷大多涉及到政策和法律,乡村两级干部必须熟悉国家政策,精通法律法规,才能在纠纷调处中游刃有余。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宅基地和承包地纠纷中,都涉及很强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联合土地、司法、民政等部门共同解决,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和综合治理的作用,必要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不失为一条化解纠纷的有效途径。

调 研 报 告 关于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引发不安定因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