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机制-蛋白与核酸作用检测-FISH

分子机制-蛋白与核酸作用检测-FISH

主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概述:
原位杂交技术是以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为基础的实验技术。

通过标记的核酸分子(探针,Probe)与目标核酸分子杂交,再用相应的方法检测探针的存在,从而揭示靶部位目标分子的位置。

最早的原位杂交技术出现于1969年,Gall和Pardue 利用H3标记的核糖体RNA与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杂交,揭示了核糖体RNA基因的基因扩增现象(Gall&Pardue,1969)。

早期的原位杂交技术使用放射性标记,存在诸多弊端。

1985年Rayburn等首次将生物素(Biotin)标记的重复序列定位到小麦的中期分裂相上(Rayburn&Gill,1985),开创了非放射性标记的杂交技术。

由于非放射性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具有安全、经济、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指利用荧光信号检测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

广义上讲,FISH靶序列可以是DNA或者RNA,既可以用来进行基因组层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表达层面的研究。

目的:
用于基因定性、定量、整合、表达等方面的研究。

原理:
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酸分子碱基配对的原则,将染色体或细胞核DNA与探针分别变性后,将探针杂交至靶部位,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杂交信号。

探针可以直接用荧光物质标记(直接法),也可以使用一些抗原物质标记,然后采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探针上的标记物结合(间接法)。

相对而言,间接法荧光原位杂交相对应用更广。

步骤:
1.FISH样本的制备
2.探针的制备
3.探针标记
4.杂交
5.染色体显带
6.荧光显微镜检测
7.结果分析
流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