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1)

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开题报告(1)

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
二、选题背景
税收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财政职能而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取得所需资源和要素的主要手段,也是基本财政收入形式之一。

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收并非出于纳税人的自由意志,相对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而言,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带有强烈的国家权力强制意味;特别是从形式上分析,纳税将直接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不带来明显的直接补偿,这就使纳税人容易从经济利益的比较出发,为减少直接支出、减轻税负而产生偷逃税行为。

因而自从有了税收,偷逃税行为也就如影随形,导致偷逃税与治理偷逃税成为税收理论界与税务实践部门永恒的研究课题。

在各国普遍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的征管模式下,税收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预防和查处偷逃税,研究偷逃税心理分析及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展开,分析了不同类型纳税人偷逃税的心理特点,并借鉴了世界部分国家防范和治理偷逃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相关现象的治理对策,旨在使人们了解偷逃税行为的心理成因,明确治理偷逃税现象的主要对策办法,从而逐步在经济生活中减少直至杜绝偷逃税现象,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管环境。

三、文献综述
现代较早研究偷逃税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卡甘(Cagan.P.),他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与货币总供给相应的通货需求》中,首先运用现金比率法来估测美国由于存在地下经济活动和纳税人故意向国内收入局少申报应纳税所得而进行偷逃税的规模,估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因偷逃税而少申报的收入几乎占到向国民收入局所申报总额的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地下经济”的研究引起了广泛注意。

随后,阿林厄姆(Alinghan.M.G.)、桑德姆
( Sandmo.A.)在1972年《公共经济学期刊》第1期上发表《个人所得税偷逃税:一种理论分析》对偷逃税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他们通过建立阿林厄姆——桑德姆模型(简称“A-S模型”),在一些假设条件下,分析了纳税人为达到预期效用最大化,如何在税率、被查获概率、和罚款率的影响下,作出是如实申报纳税还是低报所得逃税,以及低报多少所得的选择。

斯里尼瓦桑(Srinivasan.T.M.)于1973年在《公共经济学期刊》第2期发表了《偷逃税:一种模型》,建立了分析个人是否偷逃税影响因素的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

阿林厄姆、桑德姆的“A-S模型”和斯里尼瓦桑的预期所得最大法模型共同构建了国外对偷逃税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运用与其效用最大化理论进行偷逃税问题研究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人们开始将认知心理学引入经济学,Kahneman和Tversky1979年创立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也被运用于对偷逃税风险的心理偏好问题研究。

此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分析被运用于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我国偷逃税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是基于“A-S模型”进行放宽假设。

梁朋博士介绍了“A-S模型”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贾少华博士则分析了征税部门预算经费调整、政府收入目标调整、纳税件数增加对于偷逃税的影响,并考虑纳税人对纳税人员贿赂状况下对于传统逃税模型的修正。

王力较早研究纳税人偷逃税心理这一领域,他认为法人存在“法人犯罪,不予追究”、“只要为集体,干啥都合理”的偷逃税心理。

而个体户则存在随和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吃亏心理、抗争心理、打劫心理等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偷逃税问题的成果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为背景,其偷逃税理论研究侧重于个人所得税偷逃税分析,其所涉及的纳税人纳税行为也与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纳税观念不同。

近些年我国学者试图结合我国国情与税制特点修正偷逃税模型,但总体而言,缺乏实质性的研究结论。

研究纳税人偷逃税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纳税人不同的偷逃税心理特点,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税收制度、征管现状、治税环境对偷逃税的影响,才能真正提出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偷逃税治理对策,然而这方面的文章、专著较为缺乏。

本文试图重点研究我国纳税人偷逃税心理特征,深刻剖析偷逃税诸多影响因素,借鉴国外防范偷逃税的主要经验,提出治理偷逃税的有效对策。

四、论文框架
(一)偷逃税的相关概念
1.偷逃税与避税
2.偷逃税与地下经济
3.偷逃税与税收遵从
(二)纳税人偷逃税的一般心理
1.追求利益最大化,萌发逐利心理
2.税务稽查频率低,诱发侥幸心理
3.处罚成本低,催生吃亏心理
4.道德风尚不正,导致显能心理
5.法律意识淡薄,持有理心理
(三)外国防范偷逃税的一般经验
1.税负低,税基宽
2.税务稽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大
3.税收征管制度严格
(1)纳税申报制度规范化
(2)纳税信用制度健全
(3)税源监控制度行之有效
4.国民依法纳税意识强烈
(四)我国防范偷逃税的对策建议
1.改革税收体制,有效减税
2.提高税务稽查水平,加大处罚力度
3.完善税收征管体制,阻塞偷逃税通道
4.加强税收法律宣传,强化公民纳税意识
五、参考文献
[1]盖地,增值税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2]朱晓庆,美国地下经济与税收管理,涉外税务,1996年,第12期。

[3]孙玉霞,税收遵从:理论与实证,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李朴·班·维克尔,地下黑经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5]黄苇盯,中国的隐形经济(修订版),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6]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马国强,纳税人行为方式研究,涉外税务,2000年,第4期。

[8]王力,税务心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9]王刚,中西方税收征管环境的比较研究,涉外税务,2001年,第12期。

[10]程辉,世界性减税趋势对我国税制建设的挑战及现实启示,税收研究资料,2004年,第8期。

[11]安休富、秦泮义,西方国家税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12]黄太云,偷税罪重大修改的背景及解读,中国税务,2009年,第4期。

[13]周广仁,中国税收征管能力问题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4]王乔等,中国税收若干问题研究(第1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

[15]世界性减税趋势对我国税制建设的挑战及现实启示,税收研究资料,2004年,第8期。

[16]梁朋,在新税制下共同构建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新方法,税收译丛,2004年,第5期。

[17]曾国祥,税收管理学(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18]Bernasconi.M.(1998),“Tax Evasion and Orders of Risk Aversi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