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总复习
2、计算 (1)传热系数 平壁 圆筒壁 (2)临界绝缘直径 (3)平均对数温差 (4)换热器计算
3、 定性分析 (1)常见强化传热措施 (2)各种流型的比较 (a) (b) 逆流壁温高于顺流壁温; 逆流壁温高于顺流壁温; 之一为无穷大( (c) qm1c1与qm2c2 之一为无穷大(如有一侧凝结 或沸腾) 或沸腾)
0.8 e
Pr
0.3
λ
d
= 3275W /( m 2 ⋅ K )........... 3分) (
有一水平管道直径为200mm, 分别包有= 04W/m W/m·K 有一水平管道直径为 200mm , 分别包有 =0.04W/m K , 和 200mm W/m·K的保温材料,厚度分别为20mm和30mm 20mm mm, =0.05 W/m K的保温材料,厚度分别为20mm和30mm,管 内流有50 的空气,流速为10m/s,管外大气温度为10 50℃ 10m/s 10℃ 内流有50℃的空气,流速为10m/s,管外大气温度为10℃。 (管道厚度很薄,可以忽略不计) 管道厚度很薄,可以忽略不计) 管内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 求:1.管内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 管外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2.管外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每米管道的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3.每米管道的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每小时每米管道散热量。 4.每小时每米管道散热量。 备注: 管内流动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备注:1.管内流动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0.023 Re 0.8 Pr 0.4 管外横掠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2.管外横掠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0.174 Re 0.6 管外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3.管外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0.5(Gr ⋅ Pr)1/ 4 此关联式中定性温度取管外流体温度, Gr中的 ( 注 : 此关联式中定性温度取管外流体温度 , Gr 中的 Δt=5 Δt=5℃, 其中体积膨胀系数可以按管外为理想气体计算) 其中体积膨胀系数可以按管外为理想气体计算)
传热学
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系
热动教研室
总 复 习
绪论
一、基本内容 1、 导热 2、 对流 3、 辐射 4、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计算
稳态导热
1、 基本概念 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扩散系数) 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扩散系数)、温度场、稳态与非 稳态换热、等温线、初始条件、三类边界条件及其数学 稳态换热、等温线、初始条件、 表达式、 接触热阻。 表达式、热阻、接触热阻。 2、基本定律 傅里叶定律: 傅里叶定律:
2、 理论 (1)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连续性方程、 能量方程、 动量方程(2个)、能量方程、连续性方程、 换热方程、边界条件 换热方程、 (2 ) (3 ) 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 相似原理
什么是同类现象? 什么是同类现象?
3、 计算 注意考虑各种修正) (1) 管槽内强制对流 (注意考虑各种修正)
习题1 多层平壁稳态导热) 习题1:(稳态导热——多层平壁稳态导热) 稳态导热 多层平壁稳态导热 锅炉炉墙由三层平壁组成, 内层是耐火砖层; 锅炉炉墙由三层平壁组成 , 内层是耐火砖层 ; 外 层是红砖层; 两层中间填以石棉隔热层。 层是红砖层 ; 两层中间填以石棉隔热层 。 炉墙内 侧烟气温度 t f 1 = 511 ℃,烟气侧 h1 = 35W / m 2 ⋅ K t f 2 空气侧 锅炉炉墙外空气 ℃,= 22 ; 。
辐射强度、定向辐射强度、 辐射强度、定向辐射强度、 角系数及其性质、 表面热阻、 空间热阻、 重辐 角系数及其性质 、 表面热阻、 空间热阻 、 射表面、复合换热。 射表面、复合换热。
2、 理论 普朗克定律: 普朗克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四次方定律) (四次方定律): 兰贝特定律: 兰贝特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六、 传热与换热器 1、概念 传热系数、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复合换热表面传 热系数、临界绝缘直径、肋面总效率、 热系数、临界绝缘直径、肋面总效率、肋化系数
换热器的效能、传热单元数、强化换热的原则。 传热单元数、强化换热的原则。
换热器计算类型:设计计算、 换热器计算类型:设计计算、校核计算 换热器计算方法:平均温差法、效能- 换热器计算方法:平均温差法、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五、 辐射换热 1、 概念 黑体、灰体、 黑体、灰体、 发射率、光谱发射率、定向发射率、 发射率、光谱发射率、定向发射率、 吸收率( 吸收率(比)、光谱吸收率(比)、 光谱吸收率( 反射率、透射率、镜反射、漫反射、 反射率、透射率、镜反射、漫反射、
辐射力、光谱辐射力、有效辐射、投入辐射 光谱辐射力、
导热微分方程: 导热微分方程:
3、 计算 (1)平壁: 平壁:
(2)圆筒壁: (2)圆筒壁: 圆筒壁
(3)肋效率: 实际散热量/ (3)肋效率: 实际散热量/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下 肋效率 的散热量
等截面直肋(肋端绝热) (4) 等截面直肋(肋端绝热) θ=θ0ch(m(x-H))/ch(mH),
三、非稳态导热 1、 基本概念
毕渥准则数(Bi、Biv )、傅立叶数(Fo 、Fov )、 时间常数、 诺谟图。 时间常数、集总参数法及其使用条件、诺谟图。
2、 理论 一维、二维、 (1)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完整数学 描述:方程+边界条件+ 描述:方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 (2)Bi →0 时,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完整数学描述 (集总参数法) 集总参数法)
3、 计算 (1) 角系数 A:代数法 相对性 完整性 可加性 B:积分法 C:查图表
(2)
(2)两表面封闭体系的辐射换热量
几种特殊形式: 几种特殊形式:
A:表面1为平面或凸面 表面1
A:两表面面积相差很小
A:表面2比1大得多 表面2
(3)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应用网络法进行求解
4、 分析 (1)辐射特点(与对流和导热相比) 辐射特点(与对流和导热相比) (2)黑体与黑色物体、白体与白色物体的区 黑体与黑色物体、 别 (3)基尔霍夫定律的条件 (4)减少辐射换热的方法 (5)遮热板(罩)的原理及应用 遮热板(
K=
1 1 3 δi 1 +∑ + h1 i =1 λi h2
=
1 = 0.824W / m 2 ⋅ K 1 0.23 0.05 0.24 1 + + + + 35 1.20 0.095 0.60 15
炉墙单位面积的热损失, 炉墙单位面积的热损失 , 即通过平壁传热过程的 热流通量
q = K (t f 1 − t f 2 ) = 0.824(511 − 22) = 402.94W / m 2 1 1 tw1 = t f 1 − q = 511 − 402.92 × = 499.5°C h1 35
:
(2) 横掠单管和管束: 横掠单管和管束:
(3) 自然对流传热
:
注意:应用时注意各实验关联式的的应用范围, 注意:应用时注意各实验关联式的的应用范围, 特征尺寸和定性温度的确定。 特征尺寸和定性温度的确定。
4、 分析
(1)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
(2)根据边界层画出各类对流换热局部对流换热 系数曲线 (3)管内强制对流进行管长、弯管及其温度修正 管内强制对流进行管长、 的原因 (4) 自然对流换热中换热的特点 (5) 珠状凝结换热为何强于膜态凝结 膜状凝结中横管与竖管的h (6) 膜状凝结中横管与竖管的h的大小 (7)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习题2 集总参数法) 习题2:(非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 非稳态导热 集总参数法 将初始温度为400℃ 重量为40 40g 将初始温度为400℃,重量为40g的铝球突然抛入 400 15℃的空气中。已知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h=40 15℃的空气中。已知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40 ρ=2700 2700kg/m W/m2·K , 铝 的 物 性 参 数 为 ρ=2700kg/m3 , K c=0 kJ/kg·K λ=240W/m·K 240W/m c=0.9 kJ/kg K , λ=240W/m K 。 试用集总参数 法确定该铝球由400 降至100 所需的时间。 400℃ 100℃ 法确定该铝球由 400℃ 降至 100℃ 所需的时间 。 忽略辐射换热) (忽略辐射换热)
试求① 通过该炉墙的热损失 ? ② 炉墙内表面的温 h2 ① 通过该炉墙的热损失? 试求= 15W / m 2 ⋅ K 度?
δ1 = 0.23m, λ1 = 1.20W / m ⋅ K δ 2 = 0.05m, λ2 = 0.095W / m ⋅ K δ 3 = 0.24m, λ3 = 0.60W / m ⋅ K
初温为100 的热水, 流经内径为16mm、 100℃ 16mm 2 、 初温为 100℃ 的热水 , 流经内径为 16mm 、 壁 厚为1mm的管子 出口温度为80 的管子, 80℃ 厚为1mm的管子,出口温度为80℃;与管外冷水的 总换热量为350kW, 试计算管内平均换热系数。 350kW 总换热量为 350kW , 试计算管内平均换热系数 。 10分 (10分) 准则方程: 准则方程:
Nu = 0.023Re0.8 ⋅ Pr0.3 ...........................(旺盛湍流Re 〉104) d ) 3 (η f )0.14 ...........(层流R 〈 2300) Nu = 1.86( Re ⋅ Pr ⋅ e L η w
1
:
cp kJ /(kg ⋅ K )
4 m 3 π R = , m = 40 g , ρ = 2700kg / m3 3 ρ R ≈ 15mm 40 × 0.015 Bi = = = 0.0025 < 0.1 240 λ hR
可以用集总参数法来求解: 可以用集总参数法来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