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第八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
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二次呼吸” 出现得也愈迟。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 继续坚持运动; ②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 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表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
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
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 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传递冲动的速 度比运动性神经慢
进入工作状态主要原因
内分泌激素调节内脏器官 的惰性较植物神经更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
机能状态。 ➢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 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 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 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 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
紧张,四肢无力
起赛冷症型
赛前兴奋性过低,引 起超限抑制,表现为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

利于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和提 提高运动成绩
工作能力和运 动成绩下降
不能在比赛时 充分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
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
➢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
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 稳定工作状态。
表现:
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 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 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
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工作状态的机理主要是生理特惰性和植物神经纤维传导
速度和机能特征。
具体体现:反射时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 经要经过多突触的传递
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
后作用
准备活动
神经中枢兴奋性提高
比赛时中枢神经 系统兴奋性处于
最适宜水平
生理效应
克服内脏器官惰性, 加快新陈代谢,发挥
机体最佳机能水平
(二)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
准备 活动 要素
强度:45%VO2max左右 时间:10-30分钟 内容:项目特点 间隔:准备活动结束距比赛一般不超过15分钟
第八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 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
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 程称为赛前状态(pre-competition state)。
(一)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
生理表现:
➢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 物质代谢加强 ➢ 体温升高 ➢ 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 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 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 定型得到恢复。
二、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
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 状态。 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
“第一拐点”: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
工 作状态开始。
“第二拐点”: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

第二拐点时机体机能指标变化
指标
运动起始
第二拐点
BLA (mmol/L)
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 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
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生理作用
➢ 调整赛前状态 ➢ 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 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 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
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 合症。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 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 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 吸”。
原因: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 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 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 定型得到恢复。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
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 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 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
表现:
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 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 限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比赛规模、运动员 情绪紧张、训练水
平、比赛经验
赛前状态的产生机理
是一种自然条件反射。
场地、器材 观众、音响
运动员
比赛或运动 时肌肉活动 生理变化
(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赛前 状态
准备状态型 起赛热症型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适度提高,植物性神 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 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过高,表现为过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