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题目名称: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王玉才二0一五年十二月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进程的深入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势更回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国家经济产业结第七次的调整、高等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原因等方面的因素者有一定的关系;而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年《经济蓝皮书》称,到2014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14年增加52万人。
大学生就业也被称为进入30年来最难时期。
历经9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显露出“就业危机”。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在产业链的新一轮调整中几乎沦为弱势群体。
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认真分析现今的就业形势,找准在职场中合适自己的位置。
从动态看,世界经济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015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本轮经济扩张的领军行业是制造业,带动就业最多的也是制造业,未来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也是制造业。
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大的调整,制造业就业将受到冲击。
本轮制造业的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最终产品以外向型为主,对国外的营销渠道和国外市场过于依赖。
当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将使我国大批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刚刚连续创造最高新增就业的第二产业将会成为创造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
这将是就业领域2014年及今后若干年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形势。
在本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重灾区美国、欧盟,恰恰是我国外贸最大的出口国家,因此,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经济。
随着危机的深化,这些国家将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收入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增多的情况,进口需求必将随之减少,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进口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小,那些与进口国产品价差较大的产品甚至可能存在负弹性,但对我国产品的总需求必将由持续高增长转为低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而外向型经济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出口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而且仍存在长期升值预期,将使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
这一因素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其他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市场份额,减少我国出口总额,使我们失去相应的就业;二是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
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
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
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
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现在考研的独木桥越挤越窄,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可以考虑依据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考虑往西部就业发展,或者去部队锻炼,避开就业和考研的高峰,同时不耽误对能力的提升。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但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逐年上升。
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
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有很大冲击,但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仍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考虑到西部和基层发展的毕业生开始增加。
但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
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
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上升,虽然企业仍是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但是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虽然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但是国家近两年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给与代偿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毕业生去往相对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但还是有部分人选择了去内地受经济危机冲击小的国有企业。
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但是还是有同学认为只要选择了有前景的国企一样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者是为了避开竞争的激烈性,暂时先去国企锻炼。
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公有制单位就业,使就业高峰分流。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占大多数,但由于今年就业形势严峻,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抱着能找到工作或是给个盒饭就去的心理。
但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仅有很少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且还呈下降趋势。
经济不景气就业艰难,一度令人唏嘘的“北大才子卖猪肉”,眼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接受。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
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
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应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引导学生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