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观念、重要作家作品等);(二)培养解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丰富思想和情感;
(三)把知识内化到生命当中,成为你的人格修养,表现于你的言行之外,即文学素质的培养。
学习方法
(一)认真上课:互动,记录笔记(抓重点,不求完整);
(二)认真复习:对课上有启发性、感兴趣的内容,课后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材料,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朗读与背诵
一、历代文学的典型样式
上古神话
春秋战国:《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二、古典文学的历史分期及特点
七分法(三古七段法)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文学革命”(1919)
⏹上古:文学自发的时期,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三、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
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
《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 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中华民族重抒情轻叙事。
中国文学体裁都含有诗歌化的倾向。
2.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
3.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五、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诸多作家都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
现实主义作品,无不是反映现实,即使浪漫主义作品,也都是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真善美丑的虚化反映。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文以载道”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儒家首先提出的。
意思是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宣扬政治,提升道德。
宋代理学家认为“文以载道”是指文学的价值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近代梁启超等人所理解的“道”已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
文以载道的传统,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学家们关心现实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因此他们的作品重陶、感染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依恋。
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写意手法原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
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的注重写意的作品。
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中和之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在文学界的反映。
中庸之道反对片面化和极端,在文学中表现为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
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
1.爱国忧民的情怀。
2.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
3.脍炙人口的语言:音韵之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