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补考试题含解析.doc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补考试题含解析.doc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补考试题1. 《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可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农牧结合C. 独立发展D. 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在时间、肥料、耕作技术上优化,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畜牧业,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独立发展和自给自足,故CD项排除。

2. 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

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

这一变化反映了A. 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 等级观念的消亡C. 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 平民政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反映出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A项错误;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B项错误;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

3. 《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该水利工程是( )A. 灵渠B. 郑国渠C. 都江堰D. 京杭大运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灵渠不是灌溉工程,是秦始皇为了攻打越族而开凿的军事水利工程,所以排除A 项。

郑国渠在关中,不可能流经四川,所以B项错误。

京杭大运河不流经四川,所以D项不正确。

故答案选择C项。

都江堰是成都的农业水利灌溉工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程的兴修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B。

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AC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5.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

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

这反映出当时A. 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B. 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 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D. 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

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A项。

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C项错误;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D项“彻底避免纠纷”绝对化,故排除。

6. 近代曾主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 商品经济B. 自然经济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饮料、衣物……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正确;商品经济的特征是商品交换,不符合材料,故A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7. 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

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B.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 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 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下,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殖民国家的的商品倾销地。

故选A项。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8. 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A. 富国强兵,谋求发展B. 同心协力,精益求精C. 重用人才,创办企业D. 改革政治,融入世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练兵、制器、购船诸事”、“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主张,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同心协力”,也没有体现“重视人才”,排除BC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

9. 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是A.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B.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影响C.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瓦解不符合1928—1937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史实,故排除A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 ;1928年清政府已经不复存在,故排除C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D 。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0. 1937年,重工业资本在工业中只占9.2%,工厂数占18.5%。

到了1942年,重工业资本在国统区工业中则占78.86%,工人数占48.69%,动力设备占81.85%。

下列属于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的是A. 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缓慢B. 官僚资本的膨胀使民资企业大量破产C. 苏联对中共重工产业的扶植D. 欧洲列强忙于大战,放松对华的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面抗战期间,中国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比剧增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膨胀和侵蚀轻工业占主导的民资企业,加上抗日战争需要的刺激,导致出现材料现象。

故答案为B 项;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非发展缓慢,排除A 项;苏联对中共重工产业的扶植是新中国建国初期,而非全面抗战期间,排除C 项;欧洲列强忙于大战,放松对华的侵略,这是一战期间的史实,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米煤布匹等必需品,连迷信品锡箔、白钱,甚至棺材等也在抢购之列,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 日本人的掠夺政策C. 物资供应紧张D.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的现象,故D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现象与日本人的掠夺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不是物资供应紧张,故C项排除。

【点睛】抓住题干中金圆券贬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史实。

12. “一五”计划时期开工项目共147项,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农业的发展速度放缓B 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C. 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D. 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可以知道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信息,故A项错误;工业布局主要体现在地域上,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非“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五计划【详解】13. 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

导致这次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关系恶化B. 三年自然灾害C. “左”倾错误严重D. “文化大革命”【答案】 C【解析】【详解】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是“左”倾错误的反映,故选C;AB是这次经济困难发生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排除D。

14. 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A 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D.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1978年到1982年反映农村粮食增长,这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由材料的时间可知,我国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排除A;C属于国企改革的目标,是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D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详解】15.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首先在深圳实施。

这里的“特”指的是A. 社会制度B. 管理范围C. 经济政策D. 地理区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

故答案为C项;经济特区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管理范围不是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排除B项;地理区位与经济特区相似很多,排除D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