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反思一、学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幼稚、单纯,容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

但是,他们由于鉴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受“拜金”主义影响,人们有一股专讲“实惠”的思潮,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部份小学生的思想,致使孩子们不关心集体,不愿为集体出力,不肯为集体做事。

一天放学后,一个班级几位值日生留在教室里打扫。

他们打扫完毕立即回家,谁都没有考虑去关日光灯。

结果,开了一整夜无人灯。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它却反映了某些学生从小缺乏关心集体利益的品德,缺乏集体主义的观念。

老师没交代学生扫地,是没有学生主动打扫教室的,看到同学摔倒了也很少有同学扶他起来,学校走廊上的垃圾也没有人主动拣起来…..这些“小事”激起我的思绪波澜。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理认为:“学校、班级是一个社会团体。

”在小学里,“全班是一个正常的初级的社会团体。

”如何能使这个“社会团体”中的成员沿着社会所希望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起关键和决定作用的人,应该是这个“社会团体”中的领导者--教师。

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师首先就要热爱为集体、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年前在我班里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的教育和印象极为深刻:那时我们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学校没有专门的环卫工人。

暑假,杂草长得特别旺盛,有的已长到有半人高了。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决定组织一次全校性的除草活动。

下午三点,我带领全班学生来到指定的包管区,在室外气温高达摄氏37度的烈日下开始劳动。

不一会儿,体质较差的我,感到胸闷、头昏。

未向学生打招呼,我就站到树荫下,一边乘凉一边指手划脚地指挥学生战斗。

仅几分钟时间,有的学生在聊天,有的学生在喝水,眼见学生中情况不妙,我立刻想到,决不能这样做,而应该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同学生共同劳动,以此去影响学生。

我马上走进队伍,坚持工作。

不多时,校长也参加了我们的行列。

这位领导身体也并不好,只见他一边指挥学生,一边亲手挥舞银镰割草,校长的行动给我增添了力量,我即紧握锄耙,使劲地锄草,学生见我满头汗水坚持劳动,受到鼓舞,没有一人偷懒。

他们有的皮肤晒红了,汗水浸湿了衣服;有的双手起了小泡;有的甚至中暑晕倒了(立即进行抢救回到教室休息)……。

经过一小时的紧张战斗,我班第一个圆满完成了任务。

从这件事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其次,教师要采用形象化的正面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对孩子们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而要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采取形象化的正面教育方法。

我是上思品课的,我充分发挥思品课的教育优势,激发兴趣,明理导行,用先进、模范人物,为集体、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真实、感人的事迹去教育感染学生,并让学生上网查找一些爱集体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的故事,在思品课上交流,在语文课上写体会,在他们的心目中树起学习的榜样,激起他们为集体、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愿望,使他们从幼时起就在心灵里播下集体主义的火种。

第三,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小学生好动,情感表现比较明显。

我们可以围绕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等主题开展班队活动。

在班队会上,全班就是一个大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智慧、作用的位置,人人参与,让集体主义精神在每个学生身上闪光。

在开展“我为集体增荣誉”的活动中,班内不少学生在语文、数学、文艺、体育、书法、美术、演讲等比赛中,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他们为学校、为班级增添了光彩,也从中深受了潜移默化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教育,还受到学生家长的称赞欢迎。

在一次家长会上,不少家长观看了我们班级举行的“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主题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参加了这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感到他们比过去懂事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比自己童年时期要强得多。

”小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二、学生抗诱惑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各方面正处于形成时期,心理不够稳定,可塑性较强,常常在外界诱惑或内部不正当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符合道德的行为,表现为缺少自觉的自制能力。

因此,每一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抗诱惑能力。

1、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举止和行为。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增强学生抗诱惑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培养和训练学生道德时,既要重视道德动机、观念、情感、意志的教育,又要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行动和应该怎样行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选择道德方式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道德行为方式与道德动机建立稳固的联系,形成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并能使一定的行为方式在新的情境中自觉地得到迁移。

2、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

意志力是学生能否经受住诱惑的决定因素。

学生有时虽然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因缺少果断和坚韧的意志力,而不能完成任务。

因此,增强学生的抗诱惑能力,必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首先,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为事业献身,为理想奋斗的事迹,都能使学生受到意志、自制力的教育。

如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面对国外优厚生活条件的诱惑,毅然回国的事实;江姐在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和各种诱惑面前,为革命事业从容就义的事例,都能激励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其二,创设情境,加强训练。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鼓励、表扬和批评,有目的、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信念和原则。

其三,指导学生加强自我训练。

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意志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大的胜利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胜利。

”小学生比较缺乏自制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做事,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意志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道德品质上存在的优点和弱点,采用不同的锻炼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从而增强学生的抗诱惑能力。

三、儿童自尊心的培养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尊重需要的反映,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联系的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最敏锐的情感。

简言之,自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对自己的全部评价----自爱的程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是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对它的需要往往超过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

个体自尊心的高低、强弱影响着一个人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主观能动性、性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可以说,每个人未来的成功与失败,其主要原因都与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此,有人将之喻为“精神的生存者”、“人生的钥匙”。

英国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

”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人善于处理各种事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高度的自尊并不是自鸣得意、高傲自大,而是一种沉着、冷静的自我尊重感,他不仅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尊严。

相反,自尊心低下的人,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消极地对待自己的个性品质。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自轻自贱,消极沉沦。

他们有着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的指责,不敢承担责任,内心孤独,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进一步说,一个人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包括许多心理疾病、犯罪等等都与自尊心丧失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从小维护和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对于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推动人奋进,完善自我形象、防止病态人格等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尊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多萝西·科克尔·布里格斯认为,高度的自尊心基于两个重要的信念:第一是“我可爱”,即相信自己是令人喜欢的。

第二是“我有价值”,即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力社会有所贡献。

另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巴巴拉·伯杰也指出: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

一个人自尊心的强度与其自信心的强度和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可以推论,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自信心与自我评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个体出生时还没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自信心和认识自我价值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驾驭能力提高了,对自身的能力也有所认识。

尤其是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认识范围更加广泛,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愿望、要求,同时也能通过语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儿童自我意识产生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独立的要求和表现。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

他们开始反抗成人的束缚,表现为逞强、好胜,尽管力不从心也要跃跃欲试,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如果儿童从小就确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不甘落后于他人,那么长大之后一定是个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人。

相反,如果成人过份限制儿童的行动或任其自流,儿童可能就变得怯懦、胆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也可能变得不懂规范,也不知为自己确立目标,变儿童如何能获得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呢?这与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取决于成人对儿童的评价。

在自我意识产生的最初阶段,儿童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主要依赖成人对他们的评价。

儿童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意象,是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首先取决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

如果儿童从成人那里经常得到的是赞许、表扬,是肯定的态度,那么,儿童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的行动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有根强的自信心。

相反,成人对儿童的评价是否定的,儿童的行为经常受到成人的批评、训斥、贬低,他们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行为变得无所适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行动畏缩、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