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

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

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窜,把整槽鱼扰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

这一现象被称为“鲶鱼效应”。

“5、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6、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7、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8、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9、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10、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11、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12、木桶理论(又称为短板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3、门槛效应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

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

14、赫洛克效应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15、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

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

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

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

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

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

南风获得了胜利。

16、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

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17、霍桑效应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

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

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

“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18、流言的心理效应《战国策·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了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苦。

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自若。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普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

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

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常常以讹传讹,流传一进。

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编造谣言,一经传播,便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一传十,十传百,若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则会影响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一切骗子惯用的手法。

推而广之,“***功”之类邪教头目就是这样把荒唐绝伦的观念灌输给信徒,让他们顶礼膜拜,为之献身送命的。

精神医学上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妄想传递现象,称为“感应性精神病”。

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有影响的成员患精神病产生妄想,可把妄想观念传给周围的正常人,使大家对他歪曲现实的观念信以为真,甚至跟着他一块儿“发疯”。

这样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见。

有一个家庭主妇,怀疑邻居在她家的饭菜中放毒,以后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并咬定是邻居放毒而诉诸法律。

经查,这位主妇患的是“偏执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

所谓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应能识别,但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传染”,这就是“精神感应”的巨大作用。

有些邪教首领把他们的妄想传给信徒,此时大批的信徒可以看见“腾飞的天使”、“圣母的灵光”、“佛祖的法身”……流言的心理效应之大,不可低估,因此,听天传言,应认真思考,不可轻信,更不能“随大溜”,跟人起哄、传播。

19、从众效应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20、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