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大余县是钨矿产资源的发祥地,本文通过对大余县钨产业的总体情况、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拟提出促进县域钨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钨产业发展思路
大余县是钨资源大县,以黑钨的高产出、好品质而闻名,素有“世界钨都”的美誉,保有储量(金属量)15万吨,远景储量34.18万吨,居于全国县(市)级前列。

现今,大余钨产业主要以钨矿开采和加工冶炼为主,部分企业开始向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应用方向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中国各地钨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大余县钨及有色金属发展规划,大余县钨产业应不断向产业链中下游发展,大力发展深加工和应用领域。

本文通过对大余县钨产业的总体情况、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拟提出促进县域钨产业发展的思路。

1 大余县钨产业现状
大余县是钨矿产资源的发祥地,自发现钨矿至今已有百年的开采历史。

县域钨产业的发展历经了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加工及应用阶段。

大余县现有21个矿山(钨矿山20个、铜矿山1个),除省属四大钨矿外,县属开采矿区26个。

大余县钨精矿年产量省属四大钨矿约6000吨,县属矿山约3000吨,外购超10000吨,全年钨产量可以达到2~3万吨左右,居全国县(市)同类矿产品产量的先列。

目前大余县钨产业呈现出产业链前端企业居多,精密和深度加工企业为零的产业特点。

2 县域钨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2.1 大余县钨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1 产业发展基础优势
钨产业是大余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在国内钨矿产资源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资源的保有储量和远景开采量来看,大余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在产业规模上,大余县已经建设了若干钨产业基地和冶炼加工基地,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产业技术和要素资源上,已经掌握了一些前沿的生产技术,也占有了大量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数十年的产业发展,在本地已经培养了一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2.1.2 政策支持优势
大余县除享受国家原有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外,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还享受和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国家在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上都给予了大余县特别的政策扶持,也为县域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政治保障。

2.1.3 区位交通优势
大余县处于赣州1小时核心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赣韶高速、323国道贯穿境内,赣韶铁路即将建成,交通便利,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结构单一,未形成规模经营
大余县内除四大矿山外,其他钨企业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生产规模小,结构单一,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在产品的加工和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由于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支撑,造成县域钨产业发展的滞后,产业规模经营尚未形成。

2.2.2 产业一体化程度低
大余县钨企业矿点零散,加工分散,从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缺少配套或者分工协作,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互动,并且对周边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因此,企业间的相互独立就导致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低下,也制约了县域钨产业优势的发挥。

2.2.3 缺少自主创新
与钨产业发达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大余县域钨企业的技术是落后的,严重缺少自有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科技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缓慢;另一方面是缺乏科研技术人才,企业难以延长产业链并做大做强。

2.2.4 初级产品产量过剩,精密和深加工“产业断链”
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原材料的采掘和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前头大,中间小,后面空”,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一方面,大余县钨产品贸易一直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国内外市场对大余钨产业资源依赖程度不高;一方面矿产资源初、中、高产品经济产值比例为:5∶15∶80,而大余县钨产业初级产品工业冗长重叠,中级产品甚少,高级产品为零,这种产业结构就反应了大余县钨产业发展的畸形。

3 大余县钨产业发展思路
钨是非常稀有的矿产资源,号称“工业味精”,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

大余是全国钨矿储量大县,县域钨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钨作为我国的战略性资源及大余县域经济的支柱,钨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和市场。

从大余县钨产业发展远景规划来看,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技术的创新以及钨产业链的延伸突显重要。

3.1 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建议引用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模式,用3~5年时间以政府为主导形成一个以大余为核心的钨矿产资源集散地,通过整合各地钨矿产资源,大幅的完成钨资源的储备,使大余成为国内大型的钨矿产资源的储备中心、贸易中心以及物流中心,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提高对各地同类产业的“输氧能力”,形成“大余效应”。

立足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围绕优势产业招商,加大对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吸引,以大企业的入驻为整个县域钨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力度,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钨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延伸中下游钨产业链,提高钨产业整体水平。

3.2 大余县钨产业发展的措施
3.2.1 大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一方面,以振兴苏区发展和央企对接为契机,引进一批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若干个具有产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如龙鑫泰、荣事达等,使之发展壮大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3.2.2 注重自主创新和科研项目成果的应用
大余县钨产业向深加工和应用方向发展,自主创新和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要加强对县域钨产业经济的研究,提高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率;第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综合科学研究基地,
聚集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攻关力量,加强高端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并产业化,带动县域钨产业技术进步;第三,构建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缩短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使成果化项目更快捷的运用于产业发展。

3.2.3 延长产业链
钨及有色金属工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附加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呈梯度增长,大余县钨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增加经济产值。

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应该依托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的推进产业的高端切入和多级延伸。

针对县域钨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未来几年应重点发展超细/超粗钨粉、高比重合金、钨丝、碳化钨粉、高性能硬质合金等项目。

3.2.4 完善周边配套产业,提升产业规模
一方面,提供良好的钨产业的周边配套环境,如大力发展物流、机械加工、产品包装、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产业,拓宽钨产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新建或引进节能环保或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加强对产业加工废料的处理能力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2.5 加快大余县钨产业园的建设步伐,为县域钨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着手“一心三区”的钨产业园基地建设,引导资源、技术、资金、
人才向产业园区靠拢;二是打造完善的钨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科研、行政、管理、商务、金融和物流一体化的产业服务平台;三是打造具影响力的钨原矿及产品交易中心,形成以大余为核心的钨原矿集散地。

3.2.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学生产力的践行着和开拓者,也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促进大余县钨产业的发展,必须拓宽钨产业人才培养思路,除本地培养外,可以委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培养,或是采取“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方式,培养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3.2.7 加强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培养和引进同行业高级研发、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其次,积极的参与国内外钨产业基础问题研究;再次,加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技术战略联盟,实现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最后,创新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机制。

3.3 产业政策
在扶持大余县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