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1、甲胎蛋白(AFP):参考值:<20ng/ml (放免法)<10.9ng/ml (化学发光法).原发性肝细胞癌>200ng/m1,且渐升高,可达400ng/m1。
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100ng/m1,但随转氨酶恢复正常可逐渐降低。
.妊娠、睾丸及卵巢肿瘤、某些消化系肿瘤伴肝转移者水平增高。
2、癌胚抗原(CEA):参考值:放免:<15ng/m1 发光:<5ng/ml.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肿瘤有较好的阳性检出率,亦可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因其在良恶性疾病间可有交叉,对其特异性有一定影响,但良性病变一般仅有暂时低度增高。
亦可作为肿瘤病人的一般追踪随访指标。
3、β2-微球蛋白(β2-Mg):参考值:血清1.675±0.335ug/ml,尿0.091±0.068ug/ml.体内正常有核细胞均能合成,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增高,至血中水平升高,各类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诊断为有价值指标。
.亦可作为其它肿瘤辅助指标。
血、尿中β2-Mg可作为灵敏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4、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或SF)参考值:成年男性:28-397ng/ml,女性:6-159ng/m1.贫血或肝功能异常,可使Fer的水平增高。
原发性肝癌患者70%以上Fer水平增高,与AFP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血液淋巴系统,及其它系统实体肿瘤可有一定程度增高。
5、糖类抗原CA-50:血清中阳性界值:<25U/m1.广谱肿瘤标志物,主要为胃、结直肠肿瘤,其它消化系统及卵巢、膀胱,前列腺,肺、乳等均有一定阳性率。
可作为其它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指标。
可做为放化疗及术后观察,或复发监测。
6、糖类抗原CA-19-9:血清中阳性界值:<37U/m1.胰腺癌、胆管癌特异性升高,可大于200-240U/ml以上。
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病人可呈轻、中度升高,症状改善可恢复正常,持续高水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结肠癌、胃癌也可有较高阳性率,可与胃肠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阳性率。
.用于肿瘤治疗中追踪、随访,对复发的早期诊断亦有重要价值。
7、糖类抗原CA-724:血清中阳性界值:<6 U/ml.对胃癌的敏感度为60%,亦适合术后及化疗后疗效观察和追踪复发的指标。
.对胆道系统、结直肠、胰腺肿瘤等亦有一定敏感性,可作为联合检测指标。
8、糖类抗原CA-125:血清中阳性界值:<21 U/m1。
.卵巢上皮细胞癌等卵巢肿瘤指标,并有助确定化疗疗程,监视病情发展和预后期。
.对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诊断有一定辅助参考价值.9、糖类抗原CA-15-3:正常参考值:<38U/ml.乳腺癌治疗后追踪监视的特异指标;.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有一定阳性率。
1O、肺癌抗原CYFRA-21-1:阳性界值:<3.3ng/ml.各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阳性检出率为70-75%,随临床分期升高。
.可作为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追踪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
.对其它肿瘤,如头颈部、乳腺、宫颈、膀胱、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参考值:血清:4.7-14.7ng/ml 脑脊液:O.5-2.0ng/ml.小细胞性肺癌(SCLC)在原发性肺癌中约占20%-25%,恶性程度高,转移快,但对放、化疗敏感,SCLC细胞分泌异源性NSE,血中水平明显增高。
故NSE可作为SCLC特异性诊断指标。
对SCLC 早期检测和早期发现极为重要。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血清NSE升高,并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分级、疗效及预后相关。
.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瘤等血清NSE水平升高。
.脑损伤,脑组织出现机械损伤时,脑脊液NSE明显上升。
1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参考值:男性血清<3.5ng/ml.对前列腺癌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中老年男性良恶性前列腺病鉴别诊断有很好的适用价值。
.可随癌肿发展分期阳性率增高,亦可作为前列腺癌预后、疗效和早期复发监测有效手段之一。
1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参考值:男性血清:<4.0ng/ml.前列腺癌时明显增高,多数报告认为PSA是前列腺癌的首选特异指标,与PAP配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慢性前列腺炎和单纯性前列腺肥大有时可出现轻度升高。
14、游离PSA(F-PSA):参考值:男性血清:O.05-0.42ng/ml.正常情况下F-PSA占总PSA的1/10-1/5,多数学者认为:总PSA增高,大于F-PSA10倍以上,前列腺癌的确诊机率明显增大。
特别在总PSA水平低度增高(4-10ng/ml)情况下,F-PSA水平小于总PSA 1/10以下,对恶性疾患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15、糖类抗原CA-242:参考值:<17U/ml.主要用于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监测,对肺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阳性率。
.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后的疗效判断,追踪观察等临床检测。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最初认为CEA是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后发现在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其它恶性肿瘤也可呈阳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些良性肿瘤和一些非肿瘤性疾病,血液中CEA浓度也会增高。
因此,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
临床意义:(1) 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其它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2) CEA连续随访检测,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
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
手术完全切除者,可见下降,但不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
(3) 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肝炎和肺部疾病CEA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
(4) 98%的非吸烟者CEA<5ug/L,吸烟者中约有3.9%的有CEA>5ug/L。
(5) 肾功能异常时也可轻度上升。
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胎儿血浆中的AFP值可达到3000ug/L,随后即逐渐降低,出生后,AFP合成很快受抑制,其含量降至50ug/L,周岁婴儿的浓度接近成人水平,一般健康成人血浆AFP浓度低于20ug/L。
临床意义:(1)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浓度明显升高,约77.1%的患者AFP>500ug/L,但也有18%的病人AFP并不升高。
(2)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水平通常低于100ug/L。
其升高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损伤的肝细胞再生而幼稚化时,肝细胞便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随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AFP逐渐恢复正常。
(3) 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血清中AFP浓度可见升高,如睾丸癌、畸胎瘤等。
(4) 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浓度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 ug/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
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
三、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CA125)CA125加热至100℃时其活性被破坏。
正常人血清CA125中的(RIA)阳性临界值为35KU/L。
女性>40KU/L,其他人>35KU/L为阳性。
临床意义:(1)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
手术和化疗后期水平很快下降。
当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125增高,尤其卵巢癌转移患者的血清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2) 其它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阳性率,如乳腺癌40%,胰腺癌50%,胃癌47%,肺癌41.4%,结肠癌34.2%,其它妇科肿瘤43%。
(3) 非恶性琢觯缱庸谀ひ煳恢ⅰ⑴枨谎住⒙殉材抑住⒁认傺住⒏窝住⒏斡不燃膊∫灿胁煌潭壬撸粜月式系停锒鲜庇ψ⒁饧稹?SPAN lang=EN-US>(4) 在许多良性和恶性胸腹水中发现有CA125升高,羊水中也能检出较高浓度的CA125。
(5) 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也有CA125升高的可能。
四、癌抗原153(Cancer antigen 153,CA153)临床意义:(1)乳腺癌患者常有CA153升高,但在乳腺癌的初期敏感性较低,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可达80%。
CA153可以作为原发性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手术手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的指标。
(2)其它恶性肿瘤,如肺癌、肾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也有不同程度工阳性率。
(3)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疾病,阳性率一般低于10%。
五、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胚胎期间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肠等组织也存在这种抗原,但正常人体组织中含量甚微。
消化道恶性肿瘤,特别是胰腺癌,胆囊癌患者血清中CA199含量明显升高。
临床意义:(1)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患者,血清CA199浓度可达40万KU/L,阳性率约为74.9%,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2) 胃癌阳性率约为50%,结肠癌阳性率约为60%,肝癌阳性率约为64.6%。
(3) 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硬化、肝炎等疾病,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注意鉴别。
(4) 在乳腺癌、肺癌中也见升高。
六、链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CA242是一种与粘蛋白有关的标志物,也是一种唾液酸化的脂类抗原,所以CA242不仅应用于诊断结肠癌,也可用于胰腺癌和肺癌的诊断,CA242是一种新的肿瘤指标,当消化道发生肿瘤时,其含量升高。
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
但是食道癌的敏感性仅为9.09%,表明该检测不适合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和游离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PSA)血清PSA有多种分子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复合型PSA和游离型PSA(f-PSA)。
总PSA(t-PSA)在正常男性含量一般小于5 ug/L。
这个正常值随年龄增加而轻度上升。
临床意义:(1) 前列腺患者可见血清PSA浓度升高。
以血清t-PSA>5 ug/L判断阳性,则阳性率可达50%-80%。
t-PSA 的血清浓度和阳性率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增高。
前列腺癌手术后,t-PSA浓度可逐渐降至正常,若手术后其浓度不降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应考虑肿瘤转移或复发,因此PSA可作为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2)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患者,也可见t-PSA和f-PSA水平轻度升高,必须结合其它检查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