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结构,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及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法;个性倾向性,学前儿童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气质,气质类型,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及其表现;能力,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一)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

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

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E1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问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

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已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l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

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一)兴趣及其特点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0~l岁);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气质的概念1.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2)对性格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