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圣才出品】

第7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填空题
1.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______的,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______的统一,人的价值的实现要依靠______;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答案】具体;社会价值;社会实践
【解析】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真正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通过实现社会价值体现出来,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2.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

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______;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______。

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

【答案】基础;主观条件
【解析】价值关系是指外界物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和功能。

价值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

客体所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

3.一种客体总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能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因而也就具有______。

主体的需要因人因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客体或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______。

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及主体的需要都将在______中不断地得到开拓和扩展。

【答案】多方面的价值;不同的价值关系;实践
【解析】同一客体与同一主体的价值关系是多方面的。

由于不仅同一客体具有多种属性和结构,而且同一主体具有多样性的需要和能力,使同一客体可以满足同一主体多样的需要,因而在同一客体和同一主体之间形成多方面价值关系。

这样,要想认识和掌握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有哪些价值,既要全面了解客体的属性、结构等有关情况,又要全面了解主体本身的需要和能力,从而发现和利用同一客体对同一主体的多种价值。

随着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会发生性质或程度上的变,表现出价值的时效性。

4.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______;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______。

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

我们主张在实现______的过程中,实现人的______价值。

【答案】必要前提;外在体现;社会价值;自我
【解析】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如果人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人就无法生存,社会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社会不复存在,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自我价值就没有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存在的基础,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

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社会进步了,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主导。

5.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

人作为价值客体,具有通过其自
身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去满足______需要的特性;同时人作为价值的主体,又具有要求满足______需要的特性。

人在价值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______是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的特点。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______和______。

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______。

【答案】自身和他人;自身;二重性;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参加社会实践
【解析】人既可以是价值的主体,又可以是价值的客体。

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双重地位决定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

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待遇。

当个人的正当需要得到满足,并得到社会公正的待遇时,个人价值就能实现;反之,当个人的正当需要得不到尊重和满足,甚至被剥夺了基本生活保障时,个人价值就很难实现。

二、单项选择题
1.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
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答案】B
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历史决定论。

它既坚持了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又科学地阐明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因此,主体选择的概念表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2.唯物史观认为,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答案】D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价值总是与人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对象价值和实现了自身价值。

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受者;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

3.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答案】C
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答案】D
【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源泉,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会激发起人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人的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自我奋斗自我设计自我选择
B.家庭遗传
C.实践活动
D.机遇
【答案】C
【解析】人的价值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实现的,其客观基础是实践活动。

没有实践,就没有主体与客体,也就没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实践在改变客体存在形式的同时,实现了主体的预期目的,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使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由潜在变为现实。

6.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答案】B
【解析】人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

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

7.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