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电泳涂料技术源自汽车工业,它是适应汽车车身的涂装技术要求、解决汽车车身底漆涂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发和发展起来的新的车身涂底漆方法(含新型的电泳涂料、电泳涂装工艺和涂装设备及其配套的附属装置等),是当今汽车车身涂底漆工艺的主流涂装方法。
汽车车身“打底工艺”(即漆前表面处理工艺加涂底漆工艺)是汽车车身防腐蚀和获得优质涂层的基础,是直接影响车身使用寿命的关键工艺。
“打底工艺”所追求的目标是:①能将汽车车身的100%表面(含内腔、焊缝表面)处理完善,涂上底漆。
②底涂层的耐腐蚀应优异(达到产品设计要求),对底材的附着力强,与中涂、面漆的配套性应优良。
③底涂层的机械性能好,且平整光滑,不需打磨,为面漆创造良好的基底。
④涂装能实现自动化,且安全又环保。
⑤材料利用率高,经济性好,高效且性价比高。
在世界汽车工业100多年的历史中,汽车车身涂底漆的方法已经历刷涂、喷涂、浸涂、阴极电泳、阴极电泳等多次变革,在克服或消除前种涂底漆的方法存在的工艺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善。
汽车车身的各种涂底漆方法的特征及优缺点参见表1-1。
表1-1 汽车车身涂底漆方法一览表涂装方法特征存在的工艺问题备注刷涂手工作业、工装简单 1.内腔、焊缝内涂不上漆①2.作业效率低3.漆面有刷痕仅适用于小批量,作坊式生产喷涂(空气喷涂和高压无气喷涂)适用于快干底漆(如硝基漆、双组分底漆);作业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1.内腔、焊缝内涂不上漆①2涂着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适用于流水作业式生产和各种底漆的涂装浸涂拖式浸涂仅浸涂车身的底部,易实现自动化1.涂膜上下不均,有流痕,采用滚动浸涂有改善2.缝隙中产生“溶落②”现象,涂膜变薄3.大槽浸漆,火灾危险大为不影响外观,在拖式浸涂后车身外面涂膜擦洗掉后再喷涂在美国曾产生一次浸涂槽火灾,促使改用水性漆。
浸涂法已被电泳涂装法淘汰滚动浸涂在浸涂和沥漆过程中车身旋转滚动,易实现自动化电泳涂装阳极电泳以车身为阳极,采用阴离子型电泳涂料,工作液为碱性,易实现自动化产生阳极溶解,涂层的耐腐蚀性差在车身涂装中已被阴极电泳涂装淘汰阴极电泳以车身为阴极,采用阳离子型电泳涂料,工作液为酸性,易实现自动化因车身为阴极,不产生阳极溶解,涂膜有耐腐蚀性高,泳透力优异已成为大量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涂底漆的主流工艺③①内腔,缝隙内兴漆,锈蚀就从里向外烂,产生“穿孔腐蚀”,大大降低汽车车身的使用寿命。
②“溶落”现象是指浸渍到缝隙中的涂料,在烘干过程中随溶剂蒸发将涂膜洗落掉,从而使涂膜变薄、抗腐蚀性能降低。
③随着先进的输送车身机械(如旋转输送机Rodip-3和多功能穿梭机)与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的配套,使汽车车身100%面积涂装完善(消除车身顶盖下的“气泡”),可克服车身主要装饰面的“L”效应,并使车身带槽液量大大减少;使阴极电泳涂装在为现今最理想的车身涂底漆工艺技术。
上述“打底工艺”所追求的五大目标几乎都能实现。
表1-1中所列的也是近100年的汽车车身涂底漆工艺的演变史,从中可看出电泳涂装法是从浸涂水性涂料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新的涂装方法。
基于电泳涂装后的湿膜表面附着的槽液(浮漆)可用超滤(UF)液和纯水清洗回收,并能吹干,它克服了浸涂的“溶落”现象,确保了涂膜的均匀性和平滑性,提高了涂料利用率(达95%以上),大幅度削减了VO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消除了在槽浸漆的火灾危险性等浸涂法存在的缺点和工艺问题,致使电泳涂装法在车身涂装领域普及速度十分迅速,很快就淘汰了浸涂法。
又基于阴极电泳涂装法的泳透力好,且消除了阳极溶解这一工艺问题;涂膜的耐腐蚀性比阳极电泳涂膜成倍提高,在车身涂装领域阴极电泳涂装很快取代了阳极电泳涂装。
并随一代一代阴极电泳涂料和涂装技术的进步,高泳透力和超高涂透力阴极电泳涂料、低VOC 含量和低加热减量的阴极电泳涂料、阴极电泳涂料烘干温度低温化、耐候性阴极电泳涂料、锐边耐腐蚀性阴极电泳涂料、电泳—反渗透(ED-RO)封闭式电泳后清洗工艺等的开发应用,使阴极电泳涂装工艺成为最理想的环保友好型涂装方法,在汽车车身涂装领域至今尚无理想的可取代它的车身打底方法,并在其他工业涂装领域得到普及应用。
第一节电泳涂装的发展及电泳涂装的定义一、电泳涂装的发展历史电泳涂装的原理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但因当时水性涂料尚不发达而未得到工业应用。
为提高汽车车身内腔和焊缝里的防腐蚀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Dr.George Breaer的领导下于1957年开始着手研究电泳涂装法,于1961年建成一条车轮阳极电泳涂装线,1963年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汽车车身的电泳槽在福特汽车公司Wixom装配厂投入使用,使用的是阳极电泳漆。
电泳涂装法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的高效、优质、安全、经济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涂装界的重视。
随着新型电泳涂料的开发和涂装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阳离子型电泳涂料和阴极电泳涂装技术的开发(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车身阴极电泳涂装线在美国投产),电泳涂装工艺普及速度是史无前便的,在1965年只有1%的汽车车身涂底漆采用电泳涂装法,1970年为10%,1985年汽车车身阴极电泳化率达90%以上,而现今汽车车身几乎100%采用阴极电泳涂装。
并由汽车工业推广应用到建材、轻工、农机、家用电器等工业领域。
40多年的电泳涂装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阳极电泳涂半的初级阶段(1970年以前),确立电泳涂装工艺规范,稳定和完善电泳涂装工艺,解决电泳漆膜弊病,提高泳透边、低耐腐蚀和酚醛和环氧树脂系列为代表。
第二阶段:阳极电泳涂装阶段(1970~1976年),在这期间优质的高泳透力、高耐腐蚀性的第二代阳极电泳涂料(以聚丁烯阳极电泳涂料为代表)投产使用,废除了辅助电极,起滤技术在电泳涂装工艺中获得应用,实现了闭合循环水洗系统、达到了电泳涂装工艺合理化,节省劳动力、提高了涂料利用率、减少了电泳废水污染,汽车车身的耐腐蚀性能有较在幅度的提高。
第三阶段:阴极电泳涂装替代阳极电泳涂装阶段(1977~1990年),由于阴极电泳涂料的耐腐蚀性成倍优于阳极电泳涂料,泳透力也较高,且消除了阳极溶解现象等原因,阴极电泳涂装工艺一开发成功,便获得工业应用,很快形成阴极电泳取代阳极电泳之势。
第四阶段:阴极电泳涂装工艺进一步提高完善阶段(1990~2000年),通过改进阴极电泳涂料的质量、开发新品种,完善阴极电泳涂装设备和管理自动化等措施,追求涂装无缺陷化、厚膜的均一化,以适应汽车车身涂装高质量的要求,例如厚膜阴极电泳涂料(膜厚35μm±5μm)的投产使用;在车身电泳涂装时采用顶盖电极和底电极等。
第五阶段:阴极电泳涂料的高质量、节能、环保化、涂装技术的更先进化(2000年以来)。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各国环保法规的相继出台,近几年开发了很多阴极电泳涂料的新品种并获得工业化应用研究。
高泳透力、低溶剂含量、低温烘烤型、高锐边防腐蚀性能、无铅、无锡、耐候性能好等阴极电泳涂料都已在生产线上得到了应用;新型多功能穿梭机(Vario-Shuttle)、滚浸运输机(Ro-Dip)和倒挂升降输机制应用及电泳涂装工艺全闭合水洗系统(ED-RO)等新的涂装技术得到应用。
我国电泳涂料和涂装技术的开发也有40多年的历史,1965年上海涂料所开发成功阳极电泳涂料,随后有些油漆厂也相继试制成功。
20世纪7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中已建成几条汽车零部件和驾驶室的阳极电泳涂装线。
我国第一代阴极电泳涂料是由当时的兵器部五四研究所(现改为五九所)于是1979年首先研制成功的,并在军工产品上得到一定的应用,上海涂料所、常州涂料所、沈阳等油漆厂也做了大量的开发工作,开发的产品在生产线上得到了应用。
在六五期间我国涂料工业和汽车厂分别从日本、奥地利和英国引进阴极电泳涂料的制造技术和涂装技术,第一条现代化的大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于1986年7月13日在中国一汽车身厂投产,随后在我国汽车工业中形成了辐射涂底漆采用阴极电泳涂装替代阳极电泳涂装之趋。
二、电泳涂装的定义(一)电泳涂装(electrophoretic coating)电泳涂装(也称作电沉积涂装)是一种特殊的涂膜形成方法,仅适用于与一般兴翻盖不同的电泳涂装专用的水性涂料(简称电泳涂料)。
它是将具有导电性的被涂物浸渍在装满水稀释的、固体分比较低的电泳涂料工作液中作为阳极(或阴极)、在电泳槽中另设置与其相对应的阴极(或阳极),在两极间直流电,在被涂物表面上析出均一、水不溶的涂膜的一种涂装方法。
(二)电泳涂装的类型根据被涂物在电泳槽中的极性和电泳涂料的种类,有两种类型电泳涂装方法。
1. 阳极电泳涂装(Anodic electrophoretic-AED)被涂物(工件)在电泳槽中作为阳极,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阴离子型(带负电荷),工作碱性,即采用阳极电泳涂料的涂装方法。
2. 阴极电泳涂装(Cathodic electrophoretic-CED)被涂物(工件)在电泳槽中作为阴极,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阳离子型(带正电荷),工作液是酸性,即采用阴极电泳涂料的涂装方法。
第二节电泳涂装的机理及特点一、电泳涂装的机理(一)、电泳涂装的四个物理化学作用电泳涂装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为带电荷的涂料粒子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相吸,采用直流电源,导电工件浸入电泳漆工作液中。
通电后,阳离子涂料粒子向阴极工件移动,阴离子涂料粒子向阳极工件移动,继而沉积在工件上,在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涂膜。
当涂膜达到一定的厚度,工件表面形成绝缘层时,“民性相吸”即停止,电泳涂装过程结束。
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物理化学作用。
1. 电解(electrotysis)任何一种导电液体在通电时产生电离分解的现象称为电解。
在电泳涂装过程中电泳涂料电解劝成阴离子型或阳离子型的胶体涂料粒子,水电解成H+和OH-,在阴极上放出氢气,在阳极上放出氧气,阳极产生溶解。
电解反应在沉积涂装中应适当控制,否则将导致不良效果(尤其在工件入槽段)。
2. 电泳(eletrophoresis)在导电介质中的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受电场的影响向相反电极泳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例如在阴极电泳涂装过程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胶体的涂料粒子电泳移向阴极。
3. 电沉积(eletrodeposition)涂料粒子在电极上的沉析现象称为电沉积。
在阴极电泳涂装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在阴极上凝聚,即带正电荷尔蒙的涂料粒子到达阳极(被涂物)表面上(高碱性的界面层)得到电子,并与氢氧离子反应变成水不溶性,沉积在被涂物上。
在阳极电泳涂装时带负电荷的粒子在阳极上凝聚。
电沉积过程是电泳涂装作用中最重要的。
4. 电渗(eletroandosmosis)在用半透膜间隔的溶液的两端(阴极和阳极)通电后,低浓度和溶质向高浓度侧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